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给奶奶上坟

2021-08-24 11:17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语音阅读
       女儿梓睿的奶奶是2020年年底走的。半年多以来,我一直陷于无尽的悲痛之中。有时独自坐在办公室,特别是在夜深人静时,就会浮想联翩,不由自主地想念她老人家,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感叹人生无奈,感慨岁月无情。
最近,留学国外的梓睿学成回国,第一时间回山东老家去给奶奶上坟,向奶奶磕头——这对我来说算是一种精神慰藉,对远走的奶奶也是最好的怀念。
       近两年,受国内外疫情的影响,梓睿从去年春节急匆匆离京后,一直无法回来,以至于奶奶走时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送奶奶最后一程。这次她回国,在厦门隔离三周后终于和我一起回到山东老家,到奶奶坟前向奶奶说说心里话,表达对奶奶的深切怀念和无限敬仰,让远去的奶奶安心。
       7月11日上午,梓睿在我和秀玉姑姑、桂玲姑姑、张庆勇伯伯等亲戚友人的陪同下,来到村后边奶奶的坟前,按照当地风俗,点燃三炷香插在坟前,把事先准备好的纸元宝和水果在秀玉姑姑用树枝画的半圆圈内摆上。梓睿告诉奶奶,这是特意给她准备的,水果很软,没有牙也可以吃。大家陪同梓睿一起,在给奶奶鞠了三个躬之后,向奶奶默哀:感念奶奶的仁慈厚爱,感激奶奶的言传身教,感恩奶奶一辈子的辛勤付出,感谢奶奶给我们这个家庭带来的一切温暖与美好,祝福奶奶在另一个世界过得更加幸福和快乐。
       女儿梓睿生长在北京,但是与奶奶一直感情很深很好。记得她第一次回老家看望奶奶时还不足两岁,跟奶奶相处了几天,天天逗得奶奶乐呵呵的。当我们要返回北京时,奶奶很舍不得,拉着孙女的手不放开。梓睿好像看出奶奶的心思,跟奶奶说:“奶奶,您不要难过啊,我给您唱首歌、跳支舞再走吧!”引得满屋子的乡亲夸赞,奶奶也眼含泪花,手捂着嘴笑出了声。
       山东的农村冬天很冷,家家户户都习惯敞着门,室内室外几乎温度一样。奶奶年纪大了,虽然穿得很厚,但坐得时间长了,地面的寒气上涌,半截腿往往都是凉的。我担心她身体受不了,也是孝心使然,近20年来,国庆节后都会接她到北京与我们住上小半年时间,梓睿自然与奶奶相处的机会就多了起来。梓睿是个孝顺的孙女,平时用心、细心地照顾奶奶。只要在家,晚上给奶奶洗脚的任务经常轮不到我,她边给奶奶洗脚边和奶奶有说有笑,祖孙俩有问有答,聊得甚是开心。梓睿也因此学会了一些山东话,在之后的几年里,大家说普通话时有跟奶奶沟通不顺畅的地方能派上用场。
       有一次,奶奶吃得不舒服,吐了一身,她也不嫌脏,一手扶着奶奶,一边给奶奶擦拭。正好赶上我回家看到这一幕,颇为感动。奶奶年纪大了,有时候也闹点小孩儿脾气,她总是尽心地去哄奶奶,在外面发现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想着给奶奶带一份。她还帮着新来的保姆做饭菜,想办法让奶奶吃得可口。有一年春天,天气渐渐暖和起来,奶奶想要回老家,梓睿不想让奶奶走,奶奶便说:“好孙女,别难过,如果这次我回去‘死’不了,入冬还来北京与你们一起过春节。”
       去年春节,梓睿从国外留学回来,原本计划和奶奶好好亲热些时日,没想到国内外疫情大爆发,怕回不去耽误学业,当晚决定改签机票,绕道迪拜返回悉尼学校报到。奶奶虽已脱衣上床,得知孙女要走,重新穿好衣服坐到客厅,与孙女依依惜别,奶奶抚摸着孙女的脸,亲热地搂在一起,拉着梓睿的手迟迟不愿松开。梓睿的飞机远行了,奶奶连续念叨了好多次:“前年春节她是过了正月十六走的,去年春节正月十三就走了。没想到,今年春节连初十都没待够就走了,这个春节让我的心里空落落的。她这一走,俺娘俩不知什么时间还能见上一面。”后来很多天的时间里,奶奶有时坐在床边望着窗外飞来飞去的鸟儿发呆,有时还自言自语地念叨说:“我想孙女了,我想俺梓睿了。要是梓睿在家里多热闹啊。今年春节,我还没顾上分给她压岁钱呢。”
       奶奶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从小没读过书,可以说没知识,但是我觉得很有文化,她从祖辈那里言传身教明白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不但影响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也点点滴滴灌输到梓睿的身上。在我还不知道孔子是谁的时候,老母亲就告诉我:我们生长在“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你见人要打招呼,遇到长辈该称呼什么就叫什么,家中来人倒水要把茶杯把转向客人一边,出门问路要称呼“二哥”等。还时常拿《三字经》《朱子家训》里的句子要求子女,打小就给我们埋下了“忠孝传家久,诗书继时长”的种子。
       奶奶还会很多谚语、诗歌和歇后语,经常兴奋地讲述给我们听。比如“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不怕事难,就怕手软”“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宁可人负我,我不负人”“要知恩感恩,知恩图报”等等。这些通俗易懂的道理一直鼓励、敦促我们兄妹勤勉励志,始终不敢懈怠,也让梓睿在成长的路上多了一份谆谆教诲和家教家风的传承。
        奶奶虽然出生在农村,但干净利落、深明大义,做事讲究原则,明白事理,时时处处替我们着想,从不倚老卖老。“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前些年,在我家看到她喜欢的东西时,有时候会跟我们伸手要,近两年我拿着她喜欢的东西跟她打趣,问她喜欢吗?她说喜欢,我说要不要,她说:“不要了,不知道哪天就死了,要了没有用,死了也不知道撇给谁。”每当我们给她买来新衣服,她都会反复说:“以后别买了,俺有很多衣服到‘死’都穿不烂。”
       为了让奶奶消除寂寞,有时候我还故意给她找点“麻烦”。比如我的袜子穿破了洞,我会让她帮我缝,缝完后她会面带微笑地问我缝得怎么样,我边摇头边摆手说不行、不好,她倒十分耐心,认真地拆了再重新缝,有时候不厌其烦地缝好几遍。有一天,我买来一大兜子花生,想让她剥了煮着吃。本计划想让她一天剥一点,没想到我下班回家时发现,她把一大兜子花生都剥完了,还跟我抱怨说:“手没劲儿了,剥得手都疼了。”她老人家哪里知道,我这次给她找的“麻烦”,是想让她细水长流,她却把这当成“革命任务”,来了次“突击战斗”。
        奶奶手里有几件喜欢的小把件,走哪带哪,静下来时总是自己把玩,自得其乐。在她临走前的几个月时间里,只要有亲戚朋友来看她,她就特别高兴,有时在聊天的过程中就把自己的小把件送出了。有一天还把用了多年的四个爪的拐杖送了人。人家说“有,不要”,没想到奶奶却说“我用不着了,你拿走吧!”这个拐杖跟了奶奶十几年,多次带着往返于北京与山东之间,像是奶奶的护身符,晚上睡觉都不忘放在床边。有时晚上起夜还抚摸几下,拐杖是她老人家最亲密的朋友,又像是她最忠诚的卫士。当我知道后,心里咯噔了一下,疑惑了好几天。后来奶奶走了,才联想起作家周国平曾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也有人说过,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无非是既能享受得了繁华,也能安顿好最后的时光。这是不是奶奶最后的“安顿”呢?
       鲁迅说:“人的悲欢并不相通。”没有谁能真正地感同身受,生活从来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很多人在你受挫、悲伤时,会说“我理解”“我懂你的感受”来表示安慰,殊不知,这只是表面的理解和感受。这次我老母亲走后,再听到类似节哀顺变、知常达变的安慰话,深感苍白无力,认为言不尽其意,意不尽其美。俗话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人生过后,唯存悔”。也许什么事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很难体会这种“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的真情实感。
      人淡如菊伴墓旁,细雨纷纷泪两行。曾几何时,梓睿说起奶奶的往事,便同我一样哽咽难言、眼圈泛红;曾几何时,奶奶走进我们的梦里,温情如故,其乐融融,醒来却梦断魂惊、几许凄凉……
      生命有尽头,亲情却没有尽头。今天梓睿回来看奶奶您了,躬身站在奶奶坟前,伫立在奶奶生活、劳作的土地,走过近97个春秋的故乡,睹物思人,不免潸然泪下。祖孙俩临别时的依依不舍,一年半后却是阴阳两界,天各一方。孙女梓睿在一声声呼唤着“奶奶,奶奶……”,您老人家听到了吗?孙女梓睿来看您了,您还好吗?希望长眠在地下的您一切安好。
       正谓:一生通透步生香,心静从容度时光。童心一颗永不老,活出自我好模样。您老人家抚育我们成长所付出的那份宽厚和慈爱,您为支撑和操持我们这个家所承受的那份艰辛和达观将永远激励梓睿和我们无悔人生、负重前行,不负自己、不负您。
作者:陈庆立

责编:张彦、刘升

分享到: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