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1921》主创团队重走红色地标之旅

2021-07-12 10:15
来源:光明网
语音阅读

奋进新时代 不忘来时路

——记《1921》主创团队重走红色地标之旅

       上海、延安、西柏坡、长沙、武汉、重庆、北京,在这些闪耀光芒的红色地标,不仅树立着英雄的丰碑,更谱写着近现代华夏大地的史诗。一个多月以来,电影《1921》主创团队追随革命先辈走过的光辉足迹,用脚步丈量这些红色热土。

       信仰净化之旅:看星火燎原

       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一个个红色地标星火燎原般串联起革命历史,传承着红色基因。从城市到乡村、从东南到西北,一个多月来,《1921》主创团队跟随党的足迹,在上海、延安、西柏坡、长沙、武汉、重庆、北京等地,被革命先辈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深深感染,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作为党的初心始发地,上海见证了党诞生初期的蓬勃发展。这里也是《1921》启程的地方,影片得到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大部分镜头画面都取自这座都市。也正是缘于此,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电影《1921》主创重回上海中共一大会址举办首映仪式。

       在“三湘大地”长沙,不仅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文化传承,更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革命豪情。《1921》主创们也来到橘子洲头,深情缅怀革命先辈,在毛泽东雕塑前留下珍贵纪念。

       湖北也是革命重镇,革命年代的湖北籍英雄前赴后继、抛洒热血。在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和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已成为知名红色景点,正是在武汉,主创们同样接受了一番革命精神的洗礼。

       在“红色圣地”延安的凤凰山麓、王家坪院,《1921》主创们来到这片热土,默默感受红色气质,并参观了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学习了鲁艺旧址乃至延安的革命历史。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近距离地瞻仰这些革命史迹,总是让人心潮澎湃,不自觉代入当年的枪林弹雨与热血魂魄,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重走长征路”等活动总能给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文化寻根之旅:不忘来时路

       对红色史实娓娓道来的主旋律影视剧,对于观众来说不啻为一次文化寻根之旅,它不仅有助于把红色文化“立起来”,更在于是红色文化“活起来”。在电影《1921》中,人们记住了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树德里望志路106号等上海知名街巷里弄,它们与北大红楼、合肥延乔路等红色地标一起,在建党百年期间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慕名而来者。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秘书长王洋表示,电影《1921》“做到了将严肃的党史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并让观众产生共情。”

      “历史,不仅写在历史书上,也镌刻在像中共一大会址这样的历史遗址中,闪动在像《1921》这种现实题材影片的光影里,最终凝聚在所有人的心中”,《1921》出品人,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在上海首映仪式现场表示。

       在西柏坡的窑洞里,参加七届二中全会的革命元勋们,规划了新中国的美好未来。《1921》主创团队正是带着对历史周期律的思考,来到西柏坡致敬先贤。制片人任宁在西柏坡之行中表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1921》努力用可视化的方式来讲述党史,就是为了让当下的人们深度触摸那段百年前的激情岁月。

       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21》主创团队“寻根”北大,深深感受到北大师生家国天下的情怀。对于电影聚焦1921年的历史含义,北京大学党史研究中心主任陈晋认为,“1921”前80年历史演变的“果”,是100年后今天一切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因”,1921年的建党是先进知识分子把握大势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真理的历史进程。

       信心凝聚之旅:精神的宝库

       从上海到延安、西柏坡,再到北京,这些红色地标的接续与传承,不仅呈现出中国革命胜利的时间线索,更呈递出一把“解码”中国的钥匙。

       在延安,南泥湾的荒山变良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如红烛般点亮当时幽暗的时局;在西柏坡,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两个敢于”振聋发聩;在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则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战斗号角。

       正如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所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是苦难中铸就辉煌、挫折后毅然奋起、探索中收获成功、失误后拨乱反正、转折中开创新局、奋斗后赢得未来的百年。如果说苦难是党诞生和发展的起点,那么探索与奋斗就是它代表时代发出的最强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抚今追昔,在一堂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中,《1921》主创团队对党的自我革命、奋斗不息的精神有了更深认识。从井冈山初期只有千余人的革命火种,到后来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解放战争初期的“小米加步枪”,到完胜美械装备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反动派,试问又有什么艰难困苦,能够难得倒中国共产党?

       这也是《1921》希望突出的精神特质。正像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潘悦所言,历史是一艘装载着现代人的记忆驶向未来的航船,电影《1921》通过高质量的叙事,为人们撑起了向前的桅杆。

      《1921》监制兼导演黄建新表示,“拍这部电影对我们而言也是‘赶考’,前后总共花了五年时间,就是想更好地向党的一百年致敬”。如今“新的一百年又开始了,我们满怀信心。不管走多远,这些地标永远是我们最初的起点,这个起点决定了我们未来的方向,是我们精神的宝库。”(记者 孔繁鑫)

(责任编辑:张彦、刘升)

分享到: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