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方方的“武汉日记”有什么值得我们恐惧?

2020-04-20 09:06
来源:乡愁网
语音阅读

作家方方

作家方方的《武汉日记》自正月初一在网络发布以来就一直饱受争议,赞美者认为这是她最伟大的作品,是知识分子的良心;批评者则认为她故意只描绘武汉消极的一面,在传播“负能量”……为此,方方曾接受国内多家主流媒体的采访,她谈到从疫情开始到现在,眼前出现最多的有四种人,一是送外卖的小哥,二是警察,三是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四是环卫工人,说他们一直以从容的姿态留在我们眼里,默默无闻地镇定着我们整个城市的心。她也坦承,在《武汉日记》中自己也偶有对武汉市对前期疫情处理失误的埋怨和温和批评。

直到4月8日,在武汉解封之日,方方的《武汉日记》(英语和德语两个翻译版本)亦在亚马逊上架预售。从日记结束到上架预售仅隔两周,这样的光速,在某些人眼里无异于洪水猛兽;对方方来说,随之而来的非议、诋毁,甚至各种谩骂和人身攻击亦如潮水般汹涌而至……不仅质疑日记中的武汉是不是真实的武汉,而且批评她在日记中丝毫没有提及14亿中国人为武汉做了什么。质问她:当政府调动4万医护工作者挺进武汉的时候,你为什么没有写?武汉解封,热闹繁荣的武汉回来了,你为什么没有写?而其中,最能煽动国民情感的莫过于“血馒头”一说——方方为了达到自己在西方成名的欲望,无视千万人的奋斗与牺牲,用14亿人的隔离与努力,换取自己的荣华与富贵,甘心成为配合西方抹黑中国的工具,是汉奸、卖国贼,是民族的败类……

其实,这些攻击和指责,首先大都源于我们内心对自身文化与制度的不自信。因此,与其说是一种爱国情怀,不如说是我们的一种心虚与恐惧:当心《武汉日记》成为西方国家攻击中国的利剑。

方方的“武汉日记”有什么值得我们如此恐惧?!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们怎么应对、应对效果如何,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人民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认为,中国做出了强大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反应。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表示,中国展现的领导力和政治意愿值得其他国家学习。中国抗疫故事彰显了中国制度的威力,让国际社会对中国制度有了新的认识。

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人们的生活节奏,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严重的危机,但并没能动摇我们的必胜信念。这种必胜信念,不仅来自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执行能力,也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新冠肺炎的防治实践也充分显示,中医药早期介入、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的一个重要方法。

在这次疫情面前,中国可以说是突如其来,但中国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巨大的牺牲,用中国速度为世界防疫争取了宝贵时间。再看看今天的西方国家,他们是怎么应对?应对的效果又如何?我们常言“事实胜于雄辩”,中西方在应对疫情中的成败得失,中西方社会制度在疫情中已经彰显出孰优孰劣,事实早已得出结论,岂是一本《武汉日记》能够颠覆的?!

其次,这些攻击和指责,源于对方方日记的误读。有人说方方的《武汉日记》就是在造谣,更有甚者认为,“部分的真实就是谎言”。

当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谣言得以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真相缺席或被延迟发布,对于不实信息或“真实的谣言”或夹杂个体利益的“专业建议”,需要政府及时做好信息发布,让真相来击穿谣言。方方就曾经直言:“我写《武汉日记》的基调始终秉持与政府绝对保持一致,绝对配合政府的每一项举动,并且努力帮助政府说服不理解的人们,帮助政府安抚焦虑的人们。只是我们在方式上各有不同,可能在写作的过程中,偶尔会冒出自己的感想,说几句反思的话,如此而已。”

同时,这些攻击和指责,还源于对方方本人的陌生以及对《武汉日记》的严苛要求。

方方是武汉的一位著名作家,曾担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10年。因此,有人质疑她一边领着纳税人的钱,一边砸着吃饭的锅,忘记了自己对人民、对祖国负有的责任。如果说方方是一位没有责任感的作家,不妨上网搜搜《我的质疑书》。她实名举报湖北某获鲁奖诗人职称晋升过程中涉嫌违规操作,并明确表示自己这样做最坏的结果,就是不当湖北省作协主席。这不算什么坏结果,我早就不想当了。只是一旦辞职就是事件,我也不想多事。如果湖北官方免我的职,我会很高兴地接受。套一句电影台词:我不想当这个作协主席已经很多年了。对于方方的质疑,支持者不在少数,诸如“如此公开大胆的质疑,也是足够的勇气与自信!致敬方方!”

而针对《武汉日记》所描述的内容,指责最多的就是没有全面真实地反映武汉抗役战争的主流。其实,关于日记的内容,方方就曾经这样表示:“‘武汉日记’里面就是些零碎事,加上一点自己的感想,也没有像写散文那样去考究用词用句。而微博本来就是个闲扯的地方,想到哪写到哪,随意自由,还经常不小心有错漏字。”不是特意为方方辩护,我们知道,文艺来源于生活,退休的方方没有亲自参与到抗役的第一线,自然描绘不出第一线的宏大场景和正面战场的英雄人物形象,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再者,我们今天的主流媒体对抗役战场的报道,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无论是时效性还是真实性,都可谓无可挑剔,《武汉日记》如果重复他们的声音,哪还有文学的价值?

当然,在这场风波中,既不能排除出版商的精心炒作,也不能排除有很多是来蹭热点的,因为很多文章里面连“方方”的名字都弄错了。

总之,在我看来,《武汉日记》也就是一本普通的日记,如果不幸被人言中“后面还有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耀”,我想那肯定不关日记本身的事。还是让文学归于文学,政治归于政治的好。有什么可恐惧的!你说呢?(罗光乾)

(责编:张彦、刘升)

分享到: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