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润物细无声 丹心见忠诚

2022-05-06 10:46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语音阅读
——记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九至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刘佩琼


2014年3 月份在北京,全国人大代表刘佩琼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在香港代表团全团会上发言  



全国人大代表刘佩琼视察三峡工程

       “手空空,无一物,路遥遥,无止境。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这段词句是1949年新亚书院创办者之一的钱穆先生为书院撰写的《新亚校歌》,寓意“重新赋予亚洲以新生命”。该校歌以发扬儒家人文思想为本,词句慷慨激昂,曲调热情奔放,一直激励着刘佩琼努力前行,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刘佩琼历任广东省第七、八届人大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她祖籍广东英德,成长于香港,在中学时期就对国家历史和中华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立志为建成富强的现代化中国而拼搏。大学时期,她开始以明代思想家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座右铭,开启其后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经济学家、人大代表生涯的奋斗历程。
       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在当全国人大代表的20年间,刘佩琼共提交150件代表建议,内容涉及香港与内地各种关系问题(占25%),经济、金融与财政政策问题(占15%),民政及行政管理问题(占15%),环境保护及监管问题(占15%),还有教育、医疗卫生、食品及药品安全等。她积极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活动,例如对劳动合同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残疾人保障法等的执法检查;认真参加专题调研和视察活动,每次她都会认真撰写报告,不追求形式,只讲求目的与效率。她敢于发声,渴望发声,“有人说,人大代表说了也白说。我不信。正确的意见,就是会有人听的。不要把自己的责任推给别人。”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也曾说:“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最重要的是奋斗心,热爱生命,勤奋实干,开放进取。”说的应该就是刘佩琼吧。

春风化雨 助力国家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刘佩琼曾任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讲授经济学及从事中国经济研究,包括内地与香港关系、珠三角发展研究、中国区域发展及地方管治、公共财政等。
       “教育的本质不是醍醐灌顶,而是润物无声,探索未知的无悔执拗和不断认知。”刘佩琼是第一个把《现代中国》引入大学正式科目并首创《中国商贸》科学硕士课程的课程主任。任教40年间,她家中书柜上陆续摆满几十座奖杯,耀眼夺目,见证着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社会各界人才的培训经历,彰显着作为一名香港教育工作者的学识与担当。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每每听到这首歌曲,就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刘佩琼同所有爱国爱港人士一样,都热切地投身到祖国改革开放的建设热潮中,不遗余力地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能量和智慧。
       作为一名经济学者,刘佩琼自20世纪70年代从美国留学返回香港后,就一直关注和研究国家的发展进程。在意识到市场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后,她主动请缨到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的暨南大学,向师生传授有关知识。作为境外专家,她被安排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的专家楼,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楼里只住着她一人,到处脏乎乎黑乎乎,没几只灯泡,有的还不亮,也没有自来水,只能自己提水上楼。但刘佩琼始终怀着兴奋的心情,带着自己翻译的经济学讲义去给学生上课。谈到当时的教学环境,她仍深有感触,“当时没有电脑,也没有复印机,只能手写讲义,再用很原始的方法蜡纸油印讲课稿。”
       1983年,暨南大学开设金融系,为了让师生学到前沿理论,刘佩琼带去了自己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进修投资学的最新资料,并将它们翻译成中文,不仅方便了老师及学员,也对后来各种中文经济词汇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她与同事们的调研、授课足迹遍布珠三角地区。除授课外,刘佩琼还负责统筹培训班,组织邀请香港的一些名师到内地授课,课程设计涵盖了经济学、房地产、法律、会计等。她笑称:“虽然我们讲的东西并非全都能切合实际需要,但是祖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非常快,内地吸纳了这些新理念新思维,相信有些启发,是很有意义的。”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刘佩琼在大学任教40年,主攻中国经济研究,开展相关专业培训亦是她的主要关注点。她曾长期举办大量面向国家干部及企业管理人员的经济管理培训课程,直接受益学员超过万余人。刘佩琼也为当时正蓄势待发的深圳特区提供了专业意见,特别是她所组织的培训班上有来自深圳市乃至珠三角地方政府各个部门以及当地知名企业的年青干部、业务骨干,他们个个都计划着“摩拳擦掌显身手,势在必得勇争先”,成为改革开放的弄潮儿。
       每当中央或地方有新政策颁布时,刘佩琼都顺理成章应邀作为主讲嘉宾,或参与研讨,或接受电视电台的访问,或撰写文章。其间她出版了《中国经济大趋势》(1994至1997年共4册)、《广东经济投资总览》(1996年)、《中国改革开放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1992年)、《The Fifth Dragon》及《入世后的中国经济》(2002年)、《当代中国解读》(2008、2009、2011年)等著作。这些著作深入解读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让当时的社会各界人士都很受启发,间接为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增添了助力。
       “关爱是一膛炉火,慈善家为它添薪加炭,炉火生生不息。”刘佩琼抱着对事业和对学生的双重热爱,2021年向香港浸会大学捐赠港币50万元永久基金,用于奖励中医药学院学业优秀的学子;另向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捐赠港币50万元奖学基金,资助内地研究生,鼓励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追求卓越。

楚囊之情 助推香港与内地融合发展

       在践行理想的道路上,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时至今日,刘佩琼仍对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从香港“北上”,走过罗湖桥踏入深圳地界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在罗湖旧城区到边境线之间,没有任何建筑物,映入眼帘的是一片一望无际的丘陵和荒野。自1982年起,深圳迈上高速发展之路,例如依靠“深圳速度”建设的国贸大厦3年就完工。几乎每一次到罗湖,刘佩琼看到的都是完全不同的崭新景象。她感慨道:“改革开放40年来,我一边工作,一边观察内地经济社会的变化,处处看到全民都兴致勃勃、生气盎然地向前走,这种气氛很令人感动。我是非常幸运的,能够见证和体会到这种精神。”
       “心中有国家天下,脑后华夏身天涯。”对于香港与内地经济关系的问题,刘佩琼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她认为,目前香港不论在经济、生活、社会及环境上都要相应作出调整。其中有些调整是在社会层面,从民间自然发生的。例如在经济领域,过去40多年特别是香港回归祖国20多年来,香港的4大产业支柱——贸易、金融、旅游、工商及专业服务,都伴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呈现飞跃式的进步,并带动其他衍生的产业一同发展,比如旅游业带动酒店及餐饮业、零售业等等。估计香港与内地经济的直接关系就占香港经济比重的一半以上。“产业结构决定就业机会”,以此推算,香港超过一半的就业机会与内地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让香港顺利完成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即由轻工业加工出口转向服务业,特别是贸易服务及金融服务;轻工业加工转移到珠三角地区,实现经济一体化;香港的劳动力也由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香港与内地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经济优势互补,内地经济规模的壮大日益成为维护香港繁荣发展的保障,也为香港优秀人力资源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在“狭小”的香港,产业结构受规模经济的约制,人才如果在外国寻找机会就是埋没了,而回归祖国给予香港居民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对于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刘佩琼认为,香港的产业不足以在整个中国经济体系中处于主导力量,香港应该是一个支援的、有比较优势的辅助角色。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是核心,香港是一个能在其中某些地方、领域促进经济发展的环节。“明白了主次关系,对于双方开展优势互补的合作,促进内地的发展以及发挥香港优势都有好处,然后再去处理具体问题”。
       她更进一步表示:“我们是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贸易、金融方面的发展都应该相适应地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甚至是走向领导者的角色。我们的规模已经足够有话语权了,国家开始参与在国际市场上制定规则,擘画方向,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用中国的理念引领全世界的经济发展,甚至影响政治、外交等方面。”她还大胆预测:“全世界的格局已经改变。19世纪时欧洲很强,20世纪时美国很牛,21世纪则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当然,我们是负责任的大国,我们不称霸。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理念和实力将在21世纪占据主导地位,以‘中国力量’挑起大国担当,亮起‘世界之光’。”

担当作为 倾其所能用心履职谋良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刘佩琼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代表,一做就是4届20年。如何做好人大代表,是她一直思考、探索、践行的课题。
       刘佩琼说:“我觉得做我们国家的人大代表是我一生的荣幸!”她时常跟其他代表说:“不要把它当成一种名誉,这个是了不起的工作,我们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尽最大的能力去把事情做好。我很享受这样的过程,我觉得起码做了一点事,甚至是一点小事,看似不是多么伟大,但是却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我们香港的发展。我自己很幸运,我所学的是经济学,研究的是中国经济,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能够把准到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跳动的脉搏,感受到国家日新月异的进步,我觉得很了不起!”说出这些话时,刘佩琼脸上绽开笑容,右手竖起了大拇指。
       “不明察,不能烛私。”刘佩琼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每天投入精力最多的就是调查研究,参与执法检查、立法调研,阅读大量的新闻资讯和文件资料,与各行各业的人们进行交流,为的就是发现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议案和建议,做一名尽职尽责的人大代表。
       开展调研是了解民情、发现问题、提出对策的良好渠道。为深入了解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存在的香港水资源供应短缺问题,2015年,刘佩琼和其他香港全国人大代表一道,远赴江西赣州对东江水源头水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等进行专题调研。通过调研,他们认识到,中央及地方政府对处理河流污染投入甚大,但是仍未能消除污染源,在河流下游由于工业排污,造成严重的水污染,而上游的种植业、畜牧养殖及相关工业受环保政策影响,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淳朴的赣南老表就像当年苏区时期支援革命事业一样,为了香港同胞的饮水安全,心甘情愿舍弃眼前利益,奉献一片真心。
       刘佩琼切身体会到当地政府及群众的困难,并提出了有针对性地对策:第一,对经济受限制的上流地区给予“生态补偿”;第二,要建立有权威的、统一的流域管理,并从水费收入中提成为经费处理污染问题,这也是后来建立“河长制”的滥觞。在2015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刘佩琼等香港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设立相关流域的“水资源流域保护专项基金”及“流域管理委员会”的建议。她指出,“流域管理委员会”应由沿流域政府有关水资源管理及相涉部门组成,包括水利、环保、农业、工业、基建及财政部门;“水资源流域保护专项基金”由“流域管理委员会”支配使用;委员会有了基金可以更有效地对流域水质进行保护、监督、奖励及惩罚。
       “志不真则心不热,心不热则功不贤。”作为一名从事中国经济发展研究及教学的学者,刘佩琼时刻关注的是国家经济发展。除了在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参与审议相关报告外,她也寻找机会通过专题调研或视察活动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及财政状况。
       2016年2月,刘佩琼与香港全国人大代表吴亮星一同赴广州市进行专题调研。“省级预算支出联网监督系统”是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根据预算法、监督法率先建设的人大对政府部门的财政监督系统。在实际工作流程上,设置有常规查询、专题查询、临时查询功能,定期编发简报、专题分析报告,当发现问题时则实现跟踪处理。通过互动交流,刘佩琼充分了解了这一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在调研报告中她指出,人大常委会对公共财政的监督工作,关键不在会计财务账目的准确性,而在于财政支出的经济及社会绩效。如果发现有问题,主责官员要回应质询、追究责任,甚至由政府依法作出惩处。刘佩琼表示,很高兴看到国务院的组成部门都作出绩效管理的报告,而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政府部门的监督也日趋完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均衡为先。”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国日趋完善义务教育政策的进程中亦有刘佩琼忙碌的身影。通过调研,刘佩琼关注到早期义务教育政策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例如,我国由县级以下政府负责承担义务教育经费,而基层政府还要同时负担教育系统干部的工资、行政开支等,往往捉襟见肘。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自担学费、书本费及寄宿费,很多家庭都负担不起。刘佩琼认为,越是穷的地方,越要发展教育。自1988年当选为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她就多次提出关于义务教育经费改革的建议。刘佩琼指出,义务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是公共产品,经费应该由中央及高层政府承担,保证全国的儿童,不论地区,不分贫富都有平等的上学机会。
       2004年,刘佩琼在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第一次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活动,第二年又接着参加了义务教育法的立法调研。在香港举办的内地干部培训班上,刘佩琼讲授了公共财政理论及香港的公共财政体系课程,给内地教育系统的学员带来很大启发。其中一名来自湖北省长江教育学院的学员听了刘佩琼的授课后,认识到义务教育是公共产品的道理,后来在这一基础上撰写了一篇关于义务教育的论文,并呈送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得到了温总理的支持。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义务教育法,把义务教育列为公共产品,由中央及省一级政府保障提供教育经费。对于这次修改,刘佩琼感到非常满意,“没想到义务教育法修订得这么好,相关资金今后由我们国家负责了,作为教育界的一员,我觉得很了不起,与有荣焉。”
       推进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尽管结果令人满意,但她对义务教育法的探索并没有止步。2015年义务教育法进行第三次修改前,刘佩琼报名参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的相关执法检查活动。她提出,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能够享受均衡的教育;教育要创新,多增加学生的讨论,启发他们的思想;以及如何调节人口迁移带来的教育问题等建议。现在我国的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保证了我国人民群众素质及生产力的提高,中国的义务教育事业焕发出新的面貌。刘佩琼就像一位掌灯者,尽最大努力帮助中国义务教育事业逐步完善,越来越好。
       “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刘佩琼如今已77岁高龄,本该退休的她又义务担任爱国学校——香港专业进修学生校的校监,担任香港浸会大学特邀教授。她仍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发展,继续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领域发光发热。2021年,刘佩琼受香港地方志中心邀请担任《香港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志》的主编之一,参与记录香港过去40年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恢弘历程。现在,她仍以专家顾问身份继续为编写香港志这一庞大而有深远意义的工程贡献力量。
       可能有些人不理解,她完全可以卸下担子,安享晚年,但对刘佩琼来说,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是生命真正意义所在。她说:“老实讲,几十年从没有感受到压力或辛苦,经历的都是美好的回忆。而我将继续努力,回报大家的关爱。”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心底的纯粹。作为一名教师,她称得上“桃李满天下”;作为一名学者,端得上“学广而闻多”;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扛得住“泥犁拔舌自担当”。(陈庆立)

(责编:张彦、刘升)
分享到: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