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中外学者纵论全球经济热点

2011-06-27 09:52
来源:新华网
语音阅读
    北京6月26日电 26日在北京参加“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的中外学者认为,2011年世界经济有望缓慢复苏。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中国政府应继续采取措施降低通胀预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前所长谷源洋认为,2011年世界经济有望继续复苏,但是从复苏阶段走向扩张阶段,还需要几年的时间。

    “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不如去年,出现了阶段性的减速,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到来。世界经济将继续复苏,但是从复苏阶段走向扩张阶段,恐怕还需要几年的时间。”他说。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资深研究员尤里·达杜什认为,欧元区部分国家的债务危机、新兴市场经济的过热以及中东的乱局是国际经济面临的风险,需要及早采取对策,防止失控。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国际经济部主任保拉·苏巴齐表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还不是非常清晰,导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要素仍然存在。发达国家增长疲软,存在一些深层次的危险和问题,特别是在就业方面。中国和印度这样的新兴国家正承担着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责任和重担。

    在“通胀趋势与对策”论坛中,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刘遵义表示,政府应利用一系列措施及政策,改变公众通货膨胀预期,让公众确信政府能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他表示,近期以消费物价指数衡量的通货膨胀率不断地攀升,主要是因为农产品,包括食品价格的上涨所导致的,对经济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房地产价格上升,从2006年至今差不多上升了一倍左右。治理通货膨胀要针对这两个最主要的源头,尽量保持农产品与房地产市场长期的供需平衡。

    在具体措施上,刘遵义提出,要防止短期物价上涨引起长期通货膨胀的上升,改变目前的负利率状态;为老百姓提供可靠的防止通货膨胀的金融工具,比如说保值储蓄,政府提供保值债券;利用人民币升值的优势,增加进口,同时降低关税,以增加预期的国内供给等。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分析说,从中国的情况看,国内居民消费需求的明显增加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以此实现宏观经济均衡稳定,这需要把短期抑制通胀的政策与中长期实现消费主导、保持可持续增长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

    他表示,以投资为主导的增长方式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在内外环境变化的新阶段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投资的持续膨胀,导致一系列的结构失衡,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相当多的体制性约束,为此,约束政府的投资冲动,要下决心改变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此来消除通胀的体制性因素。
分享到: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