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中国海洋预报减灾工作驶入快车道

2011-03-18 09:49
来源:新华网
语音阅读
    南宁3月18日电 中国采取多重措施推动本国海洋预报与减灾工作驶入快车道。日前在南宁举行的全国海洋预报减灾工作会议上,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介绍说,过去5年,中国的海洋预报减灾事业快速发展、日益壮大,目前中国沿海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成立了海洋预报机构,国家和地方相结合的海洋预报减灾工作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海洋预报减灾立法规划体系也已经初步建立。

    中国海洋观测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数据显示,过去5年,国家海洋局所属海洋台站测点数量从2006年的66个增加到106个,雷达站从1个增加到38个,浮标站位从3个增加到35个,志愿船数量从30艘增加到78艘。王宏说,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海洋要素的自动化观测”。

    同时,海洋潜标、海啸浮标、GPS观测站和应急移动观测平台等手段实现了零的突破。海洋数据传输网的升级改造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了海洋站观测数据的分钟级传输,数据处理能力明显提升。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王辉说,中国海洋部门能够提供的预警预报产品多种多样,包括海浪、风暴潮、海洋温度和粘度、气候预测等产品,范围覆盖广泛,在风暴潮理论和预报技术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目前中国海洋预警预报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在规模和覆盖范围方面差距不大,且在产品发布渠道与服务方式上有着自身特色。

    今年是中国“十二五”开局之年,可以预计,未来5年内,中国的海洋预报减灾能力和水平将更上层楼。

    王宏透露,“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优化充实海洋观测站网布局,基本形成对沿海重点岸段、管辖海域重点区域主要海况要素的观测能力,同时还将拓展海洋环境服务专题领域,建立大洋航线专题服务系统、渔业生产安全保障专题服务系统、海上搜寻搜救专题服务系统、海洋油气生产安全专题服务系统等四大专题服务系统。

    同时,“十二五”期间中国还将基本建成海洋环境地理信息平台,旨在实现各类海洋观测数据的实时通信、信息交互和共享,逐步实现对各类海洋观测数据、专项调查数据和科学研究数据以及海洋基础地理信息的集成融合和有效管理;此外,中国还将围绕预报减灾和专题服务工作的需求,推动业务机构与科研单位密切合作,共同建立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应用效果为检验标准的业务化海洋预报研究体系,持续开展点(重点港口、海湾、重大基础设施、关键经济目标、典型人口密集区)、线(大洋航道)、面(常规预报工作)相结合的预报方法研究。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于福江说,虽然目前中国的海洋灾害预警技术基本同步于国际水平,但在全球大洋的保障能力、近岸精细化预报水平等领域与国际相比还有差距,亟需加强科研能力,及时弥补。
分享到: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