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团一策”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 2010-08-04 08:50
- 来源:人民网
- 语音阅读
盛夏的山城,暑热难耐。重庆演艺集团总裁张乐却顾不上休假避暑,忙着组织公司的演出团队加紧排练。“8月中旬上海世博会‘重庆演出周’有我们的曲艺和杂技节目,9月我们还要推出一台大型文艺晚会《红岩三叠》。”张乐说,尽管很忙很累,但大家心情愉快,“两年之内我们有信心成为重庆一流、西部知名的演艺企业!”
演艺集团发展壮大,是重庆市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果的一个例证。作为全国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地区,重庆市认真贯彻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精神,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坚定不移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重庆在探索创新中不断优化改革方案,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重庆市有歌舞团、川剧院、歌剧院(交响乐团)、杂技艺术团、曲艺团、越剧团、京剧团、话剧团等8家市级文艺院团。如何从本地实际出发,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加快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重庆市提出了“一团一策”分类实施组建演艺集团等改革方案,并不断细化完善。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改办主任樊伟介绍,最终确定的改革方案包括四种类型:一是通过整合资源推进改革,将重庆杂技艺术团、重庆市曲艺团、重庆市越剧团3家院团与重庆市演出管理处(公司)全部资产合并,整合各类艺术资源和市场要素,组建成立了重庆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实施4家单位转企改制;二是依托文化旅游资源推进改革,将重庆市京剧团、重庆市话剧团人财物整体划入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依托文化旅游,深化剧团资源与红色资源的整合,实施转企改制;三是加快转企院团的公司制改革,重点是推动重庆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改进经营方式,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艺术创作和生产机制;四是深化事业体制院团的机制改革,重庆市川剧院、重庆市歌剧院(交响乐团)暂时保留事业体制,实行企业化经营,在面向市场、面向群众中增强活力、改进服务。
重庆在投入保障中不断完善配套政策,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政策保障是关键。为平稳推进改革进程,重庆市委、市政府采取“扶上马、送一程”的措施,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在社会保障、人员分流安置、财政投入、资源配置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改革配套政策,有效地解决了“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为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提供了政策保障。按照“老人老政策、新人新办法”的原则,转制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按有关规定移交其他机构管理,离退休待遇政策和经费渠道不变;转企后新进人员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一律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完善人员分流安置政策。针对文艺院团普遍存在的底子薄、包袱重、市场发展能力弱等问题,重庆市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力度,真正实现了财政投入“不减反增”。每个院团转制时,市财政一次性给予400万元改革配套经费,用于解决院团改制遗留问题和添置必要的演出设备,保障院团的后续发展。
重庆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在活力焕发中日趋显现改革成果。“2005年,我们全年演出收入仅270万元,到2009年全年演出收入达1050万元;职工人均年收入也从2005年的1.6万元,增加到了现在的3.4万元。”谈起转制前后的变化,重庆市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欣深有感触。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事忠说,改革让重庆市国有文艺院团发展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面向市场谋发展、服务群众求效益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增强,艺术生产力得到解放,演艺领域焕发创新活力。重庆市话剧团、重庆市京剧团以转企改制为契机,紧紧依托红色资源,加大艺术创作力度,启动了话剧《红岩歌声》、《辛亥大都督》,京剧《金锁记》等一批剧目的二度创排。其中,展演剧《红岩风》目前已在重庆公演了10场,受到广泛好评。(记者崔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