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瘗鹤铭》打捞动用千吨浮吊 工期估计1个月

2010-06-05 10:53
来源:《解放日报》
语音阅读
  具备千吨浮吊力的大型救捞船“勇士号”进驻镇江,竟是为了打捞4块巨石?

  许多镇江市民近日常去长江边焦山公园,因为“不想错过见证巨石出水那一刻”;许多书法家对此满心期待,著名书法家刘小晴先生连叹“好事”;焦山碑刻博物馆馆长丁超说,“等这一天等了很久”……

  这究竟是怎样的石头,动用千吨浮吊,引得万人期待?

  今日,这4块《瘗鹤铭》摩崖石刻疑似巨石中最大者有望被整体打捞出水。据悉,镇江市焦南坝不久即将全面封口,届时焦山水域将与长江隔断,大型施工船舶再无法进入,此次打捞可能是让摩崖石刻《瘗鹤铭》残字“浮出水面”的最后机会。

  为什么要捞巨石?

  坐快艇来到焦山脚下的打捞现场,上海打捞局1000吨级大型浮吊船“勇士号”就在眼前。平时由于焦山水域水位较低,这里很少能看到如此大船。如今,这庞然大物却静静地“蹲”在岸边,吸引了不少当地居民前来围观。大家指指点点,有人赞叹船首巨大的吊臂,更多的人则将注意力放在水面上一块清晰可见的巨石上。原来这就是《瘗鹤铭》其中一块疑似残石,千百年来它一直浸泡在滚滚江水中,岁月的冲刷带走了无数泥沙,却带不走人们对它的猜测和对历史真相的渴望。

  《瘗鹤铭》乃六朝石刻,瘗者,葬也。该铭原刻于焦山西麓的岩壁上,不知何年,石崩坠江。至宋代因冬季水枯而被发现,好事者拓数字示人。因其字大,且行笔苍古,体势开张,率真自然却古拙浑朴,遂扬名于世。原书依照岩石的纹路顺势而作,所以字体大小不一,参差错落,意态别致。虽是楷书却有篆隶遗意,举重若轻,方圆并用,极尽变幻。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争睹神采,感慨之余,寄情诗文,刻于崖壁,形成著名的焦山摩崖石刻群。

  此铭究竟是何人所书?在《瘗鹤铭》的刻文中未见作者署名。根据唐代志书记载,《瘗鹤铭》作者为大书法家王羲之,但也有人怀疑为唐人顾况所作,还有人认为是南朝梁时陶弘景的墨迹,结论还有待这次打捞新的发现。虽然关于作者的争议不断,《瘗鹤铭》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却是世人公认的,宋人黄庭坚评价其为 “大字之祖”,康有为赞曰“大字之妙莫过于瘗鹤铭。因其魄力雄伟,如龙奔江海,虎震山岳”。

  《瘗鹤铭》残石落入长江后,打捞成为萦绕在中国文人和书法家心中的一种“情结”,不断进行零星的打捞工作。南宋淳熙年间,有人曾在江中打捞出刻字碎石,清康熙年间,苏州知府陈鹏年也募工打捞《瘗鹤铭》碎石,共得几十字,砌于焦山寺壁,后移置碑林。2008年,镇江当地对《瘗鹤铭》进行了打捞、考古工作,共打捞出水1000多块山体落石,经考证,其中有3块残石上的4个字被初步认定为《瘗鹤铭》残字。而据历代专家考证,《瘗鹤铭》全文应有160多字,缺失尚多,让多少《瘗鹤铭》仰慕者心存遗憾。上海著名书法家郑振华上个星期听说要打捞 《瘗鹤铭》残石的消息,兴奋地对记者表示“希望石头早点出水,想去看看”。他也曾临摹过残碑,“希望能多了解一点,多学点用笔方法,但字太少了”,郑振华说,“希望这次能多发现几个字”。

  这4块沉于江中千年、疑似刻有《瘗鹤铭》的巨石,终于等来了被打捞的机会。巨石上是否有《瘗鹤铭》残字?是否能成功地拼出《瘗鹤铭》全文?《瘗鹤铭》作者究竟是谁?这些千年之谜,也等来了大白天下的机会。

  是否“杀鸡用了牛刀”?

  打捞4块石头,出动了国内最先进的打捞船,动用了最好的打捞队伍,这是不是“杀鸡用了牛刀”呢?

  面对这一问题,负责此次打捞的现场总指挥——上海打捞局打捞处处长王雷笑着说,要想打捞起《瘗鹤铭》疑似残石,还必须得用“牛刀”。原来,这些从焦山上滚落的巨石都是密度极高的岩石,每一块的重量都在200吨以上,其中露出水面的一块初步估计是4块石头中最重的一块,重约700多吨,一般的打捞船还真对它无从下手。

  “其实,一开始我们也没打算动用‘勇士号’来打捞石头,只是巨石的重量远远超过了早前的估算。”王雷说,去年镇江当地考古人员对巨石规模曾经做过一个初步判断,当时大家认为最重的一块石头也不会超过300吨。所以,一开始上海打捞局计划使用500吨吊力的浮吊船来实施打捞。为此,他们还专门派遣了潜水员来做前期考察。结果潜水员一下水,发现巨石很大部分被埋在了江底淤泥中,其重量很可能远远超过当初估算。

  果不其然,镇江当地政府重新聘请专业探测队伍估算巨石重量后发现,这4块石头是真正的“大模子”,不仅每块石头形态各异,棱角颇多,而且每块石头的重量都不轻。“要想吊起700吨的巨石,就必须使用千吨吊力的大型浮吊船,这意味着之前所做的打捞方案只能作废,一切要从头再来。”

  调整方案后,“勇士号”隆重登场,此时新的难题又浮出水面。原来,焦山水域位于长江支流,该水域最浅处水深不足5米,而“勇士号”吃水深度达到了7米,大船强行驶入,极可能发生搁浅事故。小船无力起吊,大船又吃“闭门羹”,打捞《瘗鹤铭》又陷困境。“后来,还是镇江市政府决定出资为‘勇士号’开道,通过挖泥疏浚,焦山航道的浅点才得以扫清,‘勇士号’才能从上海顺利行驶到这里呢。”王雷介绍。

 打捞能否成功?

  如同《瘗鹤铭》作者来源一样,此次打捞也显得扑朔迷离,许多不确定因素左右着打捞的成败。

  王雷介绍,由于4块巨石需要全部捞起,所以打捞作业将分为四个阶段,初步打捞方案是:先打捞露出水面的最大一块石头,然后,让潜水员下水探摸,根据余下3块石头的相互位置关系,来确定打捞石头的顺序,依次打捞。“水面下的3块石头谁和谁是什么关系,我们暂时也无法弄清,打捞工程只有一步一步地做。这就好比小时候我们玩游戏棒,因为我们不知道哪根压在哪根上面,所以我们要格外小心,一根一根地挑,才能保证搭好的游戏棒不会崩塌。”

  “一个重700吨的巨石打捞和同等重量的沉船打捞相比,相对而言困难得多,打捞船舶许多因素可以确定,而打捞石头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整个环节都充满着风险,打捞工期估计一个月。”王雷说。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为尽量完整地保护好《瘗鹤铭》这一文化遗存,打捞巨石时,打捞人员将使用两股高强度尼龙绳兜住巨石后,起动“勇士号”吊车作业。打捞巨石不能像打捞沉船一样使用钢缆起吊,而是采用柔软的高强度尼龙绳。为避免起吊时巨石锐角将尼龙绳割断,还为尼龙绳套上了特制耐磨护套,并在尼龙绳与巨石接触的各个受力点垫上了防滑橡胶板。“如果是小一些的石头,在打捞过程中还可以加个网兜将石头保护起来,但面对如此大的巨石,也只有望尘莫及了。”

  据了解,巨石打捞还存在一系列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如穿缆时,潜水员需要下水探摸,因为石头是不规则的,使用攻泥器能否顺利穿过去?此时,技术人员要保证潜水员头顶上的巨石不会重压下来;寻找穿缆缝隙点时,潜水员找到的缝隙是否在石头重心的两侧?这将直接影响到石头能否整体吊起而不会中途滑落,这对于打捞而言也是一道技术难题;石头由于长年没入江水之中,因此质地相对疏松,石头是否会在吊起的过程中出现碎裂?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将用人工清理碎石,清理碎石的时间也将会相应增长……

  巨石上有没有字?

  石头表面暂时找不到《瘗鹤铭》的刻文,只有捞出水面后将巨石进行仔细清洗、分辨、比对、考证后才能确定是否有《瘗鹤铭》真迹。光是想到若能在本次打捞考古中发现更多《瘗鹤铭》刻文,丁超就很高兴了:“我们能看到唐以前的石刻非常少,那么大尺寸的字也很少见,碑刻中像这样成熟的楷书更是非常少见,对石刻历史、文字演变和书法学研究都将有重大意义。”

  若今日首块巨石整体打捞成功,将会被放置在为它搭建的平台上,清洗、分辨和考证工作将随即开展,暂时还不能确定需要多少时间。虽然当地许多人坚信 “几块巨石的叠加处很有可能存有刻文”,虽然曾有研究者认为清代陈鹏年所打捞的碎石很可能是这几块巨石的一部分,虽然这4块巨石正处于山体滑坡痕迹的正下方,但若捞出的巨石上没有字呢?

  “若捞起的石头上真留有《瘗鹤铭》刻文,这将是一件轰动文物界和书法界的大事;若捞起的石头毫无价值,也算是解答一个千古之谜。无论结果如何,都能告慰无数前辈学者和关心《瘗鹤铭》的人,不留遗憾给后人。”丁超馆长的回答很乐观。焦山碑刻博物馆副馆长曹秉峰同样表示,“若将残字补全是最理想的”,但无论结果如何,都让人“心里踏实”,“让我这个镇江人不再老挂念着这几块石头”。

  相关链接

  《瘗鹤铭》石刻崩坏落水后,原文内容至今无法考证,但对原文内容的推定代不乏人。北宋刁约晚年归乡,曾在金山寺经庋中得唐人于经后书《瘗鹤文》。传之于世,即今所谓《金山唐人抄本》。全文如下:

  《瘗鹤铭》

  鹤寿不知其纪。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也,奚夺余仙鹤之遽也? 裹以元黄之币,藏之兹山之下。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

  相此胎禽,仙家之真。山阴降迹,华表留名。真惟仿佛,事亦微冥。西竹法里,宰耳岁辰。鸣语解化,浮邱去莘。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后荡洪流,前固重扃。我欲无言,尔也何明。爰集真侣,瘗尔作铭。宜直示之,惟将进宁。

  丹阳仙尉、江阴真宰立石。(记者 王志彦 见习记者 孔令君 通讯员 赵国财)
分享到: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