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京剧《成败萧何》:“七稿八稿”磨成好戏

2010-06-03 08:58
来源:《文汇报》
语音阅读
  上海京剧院近年频频推出力作,有专家称之为“上京现象”,并将其反反复复推敲、打磨剧目的韧劲形容为“七稿八稿,没完没了”。2004年,新编历史京剧《成败萧何》初露头角,此后的6年间,上海京剧院咬定青山,对这部大戏“没完没了”地精细打磨。今年5月25日,《成败萧何》不负众望,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摘得文化部“文华大奖”,成为继《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等之后又一部广受赞誉、获得诸多大奖的戏。

  首演,院长不敢进剧场看戏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成语,家喻户晓。不过,成败真能由得了萧何?萧何当年背负的苦涩和无奈,几人能解?看准题材,上海京剧院常务副院长单跃进花了2年时间,从史书、宋元笔记和网络文章中反复搜索“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相关资料。当他把厚厚一叠纸、总计42万字送到剧作家李莉手里,李莉有些犹豫:“这满台都是男人的戏,我一个女子,写得了这本子吗?”单跃进赶紧打趣道:“我们不把你当女人看!”

  性格爽朗的李莉笑说,自己是不是“好女人”她不知道,但肯定称不上“好母亲”。2004年夏天,李莉接下邀约,将自己关进教育会堂宾馆,动手了。那年年底,第四届中国京剧节将在上海举办,以麒派为“招牌”的《成败萧何》,必须得参加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5周年纪念演出。可就在这时,李莉12岁的女儿突然被发现胸脊椎发生35度弯曲。此时,剧本创作已启动,临阵换将已无可能。那天,李莉抚摸着女儿的背,有些哽咽:“我这母亲,做得很失败。如果妈妈这剧本也写失败了,那这一辈子就一无是处了。”刚上初中的女儿很理解,李莉转身回到宾馆,延医诊疗的事,全都托付给了别人。

  这边厢,李莉奋笔疾书;那边厢,导演石玉昆已带着演员设计唱腔,开始坐排。没有剧本、没有唱词,石玉昆就讲故事,帮大家提前进入状态。36天后,李莉的《成败萧何》脱稿,待唱腔设计全部完成,留给剧组的排演时间只剩20天。

  彩排那天,演员一个接一个忘词,一出戏,就这样生生被晾在了戏台上。大家都急:2天后,《成败萧何》就要正式公演,而且不可推托地要由央视戏曲频道的“空中剧院”直播。首演,上海京剧院院长孙重亮就没敢走进剧场,直到两个多小时后,谢幕了,剧场里“哗”地一下爆发出掌声,他悬着的心,才放下。

  第五场,从想“快进”到出“漩涡”

  《成败萧何》首演后,专家们的评价是:“有独特的文学品格,有继续打磨的潜质。”

  精细打磨,凭自家之力恐难成就,上海京剧院便打开院门借“外脑”,请全国专家贡献智慧。2007年,他们带着演出实况录像赴北京,连续3天,上午请看录像,下午请挑刺儿,就这么着将京城戏剧专家的意见建议收归囊中。琢磨着这些繁杂、有些甚至相左的说法,剧院领导和编导们群策群力,制订了修改方案。对于萧何女儿萧静云一角,专家们分歧最大,是删是留意见各半。有人出了个“馊主意”:请编剧改写两个版本:一个有萧静云,一个没有。

  删了萧静云,戏几乎得重起炉灶。李莉一边骂京剧院“太过分了”,一边又动起手来。她说:“是难题,总得弄个明白。我权当练笔了。”两个剧本相继写出,上排练场一试,大家发现:这个萧静云,倒真还少不了。可留下了萧静云,大伙儿又发现第五场不顺畅了。单跃进说,戏到了第五场,如同陷入一个漩涡,在那里直打转转,连他都想按“快进键”。钟离昧练阵的群戏场面,首先得弄精炼。排练场上导演太忙,谁来编排这一段?王玺龙、刘涛、李笑阳3位青年演员应声而出,结果,打磨后的“练阵”,气势十足又简洁利落,成了戏中一大亮点。

  第五场的情节又如何推进?孙重亮不着急,说:“除了编导,所有剧组成员也都是创作者。”这些年,上海京剧院找到了合理的机制,能让所有人都在剧组里献计献策。后来好几次再打磨时,编剧、导演已去排演别的戏了,大家仍能群策群力,文学编辑冯钢捉刀修改剧本,删掉了第五场中的一些唱词,如中国画般在纸上“留白”。于是,饰演萧何的陈少云并无言语,只以麒派特有的身段表现人物内心的煎熬和无奈——没想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第五场竟就此脱离“漩涡”,畅快地顺流而下了。(记者张裕)
分享到: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