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大师:南澳I号出水青花瓷来自景德镇
- 2010-05-15 13:10
- 来源:中国广播网
- 语音阅读
日前,被列为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0年“一号工程”的“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水下考古队在抽取沉船上层覆盖淤积物的过程中,在清理出的3组相互平行的木质沉船隔舱板之间发现了一摞摞码放整齐的瓷器文物。
从水下考古调查情况看,船上保存有大量青花瓷器,总数估计万件以上,部分器物底部有“大明年造”款。从出水文物上判断,沉船年代基本确定为明万历年间,在已发现的文物中,有部分为江西景德镇窑口出品的青花瓷。其中有花鸟、人物和一些简约又大气的写意青花瓷。
对此,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党委副书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宁勤征说:“明代南澳1号沉船的再次水下文物发掘,里面很多出水的青花瓷都是来自景德镇民窑的产品,而这些明窑的产品都是我们观音阁瓷窑的。景德镇观音阁瓷窑是景德镇最著名的民窑之一,其产品几乎可与官窑媲美,在这里生产的瓷器主要用于外销,在18世纪到19世纪初,景德镇的外销主要通过东印度公司出口到欧洲以及东南亚。”
宁勤征大师还介绍到:这批水下挖掘的青花瓷盘和带盖的青花瓷钵以及其它一些产品,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它的瓷胎和釉质比较厚重,青花颜色略微呈蓝灰色或蓝黑色,无论是图案、花鸟,还是人物都比较随意,充分表现了民间艺术的特点。它的器物表面施满了釉,底部粘有微小细沙,也就是我们常见的砂足器,属于景德镇外销瓷中常见的类型。这批出水的青花瓷器对景德镇文物和考古工作者以及从事陶瓷艺术研究的工作者,是有很大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的。
据了解,在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历史中,从宋开始就一直有官窑、民窑之分,但真正意义上的官窑(即官窑陶瓷手工业工场),是在明以后才开始建立的。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景德镇才逐渐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制瓷中心。尽管官窑在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论历史之悠久、服务对象之广泛、技术之丰富、市场之广阔等,那还是当数民窑业。特别是明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兴起以后,海内外陶瓷市场不断扩大,而这些进入市场的商品瓷的制造者们正是景德镇众多的,富有各种不同特色的民窑。这些民窑业中的陶工们不仅制作出了曾名噪一时的景德镇瓷器,还使景德镇民窑发展到“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不能寝”,被称为“四时雷屯镇”的时代。明末的天启,崇祯年间,官窑停造,独剩民窑,这段没有了官窑的历史,却是景德镇制瓷业走向最辉煌、最英名远扬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日本茶人、葡萄牙商人、英国东印度公司等外国商人大量购买景德镇的民窑瓷器。自由奔放、淋漓畅快的民窑青花瓷、红绿彩;构图严谨、装饰味浓的开光大盘;颜色绚丽、风格独特的明末五彩瓷等成为世界各国竞相订购的珍品,并对邻国日本还有欧洲各国以后的瓷业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记者胡啸 通讯员谢桂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