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稿数十次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终于在3月初以“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稿”)面世了。“规划稿”公布后,全国上下热议空前,也表明了国民对教育和教育改革的看重与强烈期待。
“规划稿”虽然还在征求意见、有待修改,但是已经可见中国政府对未来十年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良好愿望、主要理想和主要行动方针。其中关键部位(例如第一章和全文大小标题)出现的关键词和数据无疑十分重要,例如“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这两个数据表,使未来十年中国教育的发展规模具体化了;而第一章第(二)条“工作方针”,即“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则是明确了教育在社会整体系统的地位及未来十年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主要工作走向与实质内容。这五个关键词汇,上与“序言”、“指导思想”、“战略主题”、“战略目标”相连,下是各章主要内容的核心,体现了全部改革发展工作的基本方向和逻辑主干,以此为线索,可以串联规划的全部主要内容。同时,这五个关键词也是有层次的,用三个圈层来表示:“优先发展”是教育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地位,是教育的外部关系表述(第一圈层,并置于社会大系统圈层中);“育人为本”是教育自身系统的核心价值和根本目标,是教育内部各种构成要素复杂关系的最简洁和准确的表述(核心层面);“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介于第一层面和核心层面之间的第二层面),都是为了更好实现“育人”之“本”,实现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人才,实现教育促进人自身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的价值,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除“工作方针”的五大关键词外,还特别应当关注的是大小标题中出现的比较敏感词汇和全稿中出现次数较多的高频词汇,因为语词出现次数至少可以反应观念的轻重。
例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6次),克服“应试教育”(1次)的“倾向”,应当理解为就是坚持实施“全面”发展(51次)和“全面与个性统一”(2次)的教育,也就是“育人为本”的教育,但是对于任何教育来讲,评价与考试似乎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规划稿”的重点是如何评价(29次)和考试(45次)而不是取消评价与考试,将“应试教育”谨慎地表述为要克服“应试教育倾向”,是比较客观的态度。
“改革”(96次)与“创新”(61次)的高频出现,是“规划稿”五大“工作方针”之一“改革创新”的充分表征,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则是改革创新的总体指向。因此有关教育系统(12次)和各级教育体系(41次)的建构,以及相关的各因素各方面的“统筹”(25次)、办学“层次”(9次)和“结构”(19次)调整等表述,在“规划稿”中多处可见。尤其是第三部分“体制改革”,提到了很多问题,但或许不如更突出、更具体地解决二三个方面,例如管理体制中落实校长负责制,我认为重庆市教委副主任牟延林的意见有道理。校长身兼行政和党务,实质实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责、权、名、利明晰,建立合理的考核指标和方式,以校长负责带动整个系统的良性改变。
如果将这些关键词、敏感词、高频词汇等按照出现先后和次数画出一个分布图,就是未来中国教育理想最概括的表述,最简洁的蓝图。事实上,这些词汇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体现了“工作方针”的五大要点即“规划”理想实现的主要道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尽管理想的描绘还有待完善,实现理想的路还有些模糊,还有待开辟,读“规划稿”总想看到结构更逻辑些,文字更简洁些,但值得庆幸的是,理想已经在前,距离也是一种美;目标方针确定了,探索前行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和乐趣,而无论距离理想的道路是“中长期”,还是更长期,甚至是永远。(赵伶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