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文学期刊入不敷出难以为继”“戏曲人才流失严重青黄不接”……在沪全国政协委员赵丽宏、茅善玉,昨天分别提交相关提案,呼吁对期刊的转企改制不搞一刀切。对有影响、有质量、有社会公益性质的纯文学刊物和一些社科类杂志,政府实施保护性政策,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扶持这一“国家的文化名片”;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戏曲这一特殊行业人才的户籍准入政策上要有所倾斜和开放,有关部门制定一套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才给予相应的保障、优惠政策。
赵丽宏委员介绍说,“中国的纯文学刊物,目前在经济上大多都处于艰难境地。很多刊物入不敷出,难以为继。让纯文学刊物和那些通俗时尚的畅销杂志以相同规则在市场上竞争,既不公平,也不合理。对文学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希望这种现状有所改变。”赵丽宏委员在提案中指出,一方面,纯文学刊物必须在坚持文学理想的同时革新求变,更贴近读者,赢得读者;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对这些刊物实行一些扶持和保护性的政策,以促进它们的生存和发展。
“相对于其他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戏曲目前在传承人保障等问题上危机四伏。”茅善玉委员说,戏曲人才的青黄不接是最大的隐患。中国的戏曲剧种现有300多个,但各剧种、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戏曲剧种传承人年龄渐老而青黄不接的情况比较严重。
戏曲传承新人的发现与培养,也比过去更加困难。戏曲演员收入待遇不高,家长一般不愿意子女学习戏曲。“还有就是戏曲人才的落户困难。”茅善玉委员特别强调,戏曲演员的培养,一般要从十几岁起即在戏校“坐科”5年甚至更长时间,毕业后取得的是中专文凭,按照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戏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难在剧种对应的所在城市落下户口。
茅善玉委员希望国家和地方政府能在戏曲这一特殊行业人才的户籍准入政策上有所倾斜和开放,出台一些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意见和法规。“对那些确有天赋和潜力的戏曲人才,所在省、市、地区的文艺院团又确实需要,并愿意招收引进,有关部门应予以办理引进录用手续和落实户籍。” (特派记者 江跃中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