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除夕夜,在刘紫宸熟睡的时候,细心的父母都会把特意从银行换来的崭新的压岁钱,用同样崭新的小手帕包好,偷偷地藏在他们的枕头下面。等到大年初一一睁眼,刘紫宸会迫不及待地把手伸向枕下:在那里,他总能收获一年中最大的期待和秘密。
刘紫宸是出生于山西省曲沃县的中国的“80后”一代,在他们的记忆里,童年过春节总是忙碌而快乐:从临近年关的一个月前开始,全家人就要忙着准备过年。除了上街买糖果、鞭炮、炸丸子,以及准备其他各种零零散散的年货外,每年“例行”的还有三件事:
大扫除。这一天全家人都要起个大早,把家具搬到户外,扫除家中角角落落的灰尘,再把大大小小的家什挨个擦洗干净,然后搬回室内。一天的时间很紧张,有时天黑后一两个小时才能全部清理整齐。
炸麻花。在院中垒起炉灶,劈柴烧火,大家各自分工,有人搓麻花,有人烧火,有人负责下锅。刚炸出的麻花又软又香,大家边聊天边“工作”,饿了就吃几口麻花,是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相聚最热闹的一天。
写春联。年前总要抽出一天时间,由舅舅书写全家兄弟姊妹八户的几十幅对联。刘紫宸和表哥表弟负责研磨、换笔、加墨、晾放,从舅舅的讲述中,学习各种与春联相关的知识。
时光飞逝,已近而立之年的刘紫宸至今仍然保留着记忆中最珍贵的一些春节习俗。但是与过去相比,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压力以及社会物质文明越来越丰富的双重作用下,像他一样的中国“80后”过春节的方式更趋简约,更多意义上追求享受和放松。
“我不用再像母亲那样,费几天工夫去炸鱼、做丸子,准备其他一些春节食物。”和丈夫经营着一家音像制品小店的张悦艳说,“这些都能在超市里买到,而且可选的品种很多,与父母那一代相比,我们年轻人自己动手备年的情形已经很少了。”
今年春节,在加拿大留学的刘远没有回家,他准备通过“MSN”向家人拜年。春节前夕,他通过这种免费的音视频系统嘱咐妈妈:“过年不要太累,年夜饭可以订在饭店吃,打扫家也不用亲自动手,可以雇‘小时工’来完成……”
在一家报社编辑岗位上工作的张宣博也没有像当年父母那样,在春节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年货。由于工作忙,他通常是抽工作的之余的时间,去超市进行一两次的集中采购。
“电视的普及给传统的春节娱乐方式带来了革命性更新,而手机的普及也提高了人际沟通的便捷性。”山西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专家孙丽萍说,“社会在发展,要保证精彩的民俗元素和深厚的民族传统不被丢失,中国年青一代就要在适应变化的过程中,积极寻找新的过年方式。”(记者刘翔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