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主页 > 天下收藏 >

杭州“汉式”石刻造像欣赏

2019-10-30 09:10
来源:美术报
语音阅读
杭州“汉式”石刻造像欣赏
 
原标题:晚唐传统 江南特色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东南佛国”的杭州,现存早期的佛教石刻造像,是五代吴越国(907-978)时期。如西湖将台山“慈云岭造像”,玉皇山南麓的“天龙寺造像”,西湖飞来峰“青林洞造像”等。青林洞龛,左有题记。(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以上造像或规模较小,或残损漫漶。保存完好,艺术水准高的“烟霞洞造像”,位于西湖南高峰西侧翁家山南部山腰。五代吴越及北宋开凿。天然岩洞,深约20余米,高、宽约4.5米。岩壁的“十六罗汉”,作禅坐,闭目静修,或手指佛,或冥想,或沉思,有降龙、伏虎罗汉。有的横眉怒目,有的和颜悦色。神态自然,衣纹简洁流畅,是五代时期亦是杭州地区艺术价值颇高的罗汉造像。五代造像中的“十六罗汉”,除“烟霞洞”外,极少见,因此十分珍贵。

佛教雕刻从中唐开始呈衰退趋势。杭州五代造像,具江南特色。延续了晚唐的传统。某些造像有程式化的倾向,缺乏盛唐的威仪和气派,仍然是值得重视的。

宋-元代的造像,集中在飞来峰。加上五代造像,飞来峰约有300余尊各种类型的造像。宋代造像,题材为佛、菩萨、罗汉等,大多沿袭唐以来的传统,刻划得生动端庄。艺术水平突出的,当推前面提到的“烟霞洞”。洞口左右两龛有宋刻的菩萨像(观音,及大势至菩萨)。像高约1米余,观音菩萨身着天衣,长裙,头饰宝冠,一手握净水瓶,一手上举执柳枝,赤足立莲花座上。另一尊,大势至菩萨,双手持佛珠交叉腹前。体态柔媚,娴静优美,衣纹密集流畅。使人联想起同时期大足宝顶山的“媚态观音”。

飞来峰宋元造像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弥勒及十八罗汉”(宋或元代)位于冷泉溪南岸悬崖上。佛龛宽9.9米,中部高3.3米,两边高1.5米。弥勒亦称“布袋和尚”,席地而坐。光头,胖脸,大耳,袒胸,露出便便大腹,自得其乐。笑口弥勒是以五代明州(宁波,实际是奉化)和尚“契此”的形像为原型。相传他能预知吉凶,把他神化了,乃“弥勒转世”,为其造像。风格写实,适度夸张,真实生活又是理想化的。对比敦煌十六国交脚弥勒,差异之大,可谓十万八千里,形象中国本土化了。弥勒周围十八罗汉,姿态各异,变化多端,与弥勒相互呼应,错落随意,充满人间生活气息。雕造生动有力,为西湖添色。

以上简要介绍的,是杭州石刻造像中承继中原传统,亦即“汉地”样式风格的;只能扼要提及,时间跨度,从五代-宋元。以艺术风格样式而言,杭州地区造像还有一种“梵式”造像,主要是继承藏传佛教,在杭州,主要是元代的造像,风格样式独特,将在下篇中论述。(撰文:俞守仁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责编:赵建华、刘升)
分享到:
天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