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主页 > 天下收藏 >

徐悲鸿《奔马图》:一洗万古凡马空

2016-11-29 14:29
来源:中新社
语音阅读


徐悲鸿像



徐悲鸿代表作《九州无事乐耕耘》



徐悲鸿 《神驹双游》



徐悲鸿 《七喜图》
 


       徐悲鸿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先驱,是功垂后世、影响深远的艺术巨匠和一代宗师。他满怀诚挚的报国志向和坚定的艺术理想,把中国美术传统精华和西方美术优长融会贯通,创作了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美术作品,形成了“中西融合”的艺术风格。他坚持艺术直面人生、关切现实、表现生活,走出了中国美术的现实主义道路;他培养了大批优秀创作人才和美术教育中坚力量,为创立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致力于艺术普及和国际传播,极大地提升和扩大了中国美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
       1895年7月19日,徐悲鸿出生于江苏宜兴市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徐悲鸿九岁起正式从父习画,十三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接济家用。背井离乡的日子虽然艰苦,却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开拓了其艺术视野。十七岁时,徐悲鸿第一次独自到上海卖画谋生。二十岁时再度来到上海,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了一定的法语基础。其间认识了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在画作上得到了他们的赞许和指点,增强了绘画创作的信心。他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其影响下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艺术观念影响下,他对只重笔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贬薄,认为只有唐代吴道子、阎立本、李思训,五代黄筌,北宋李成、范宽等人的写实绘画才具精深之妙。在康有为的支持下,他观摩各种名碑古拓,潜心临摹《经石峪》、《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石门铭》等,深得北碑真髓,书法得以长进。后获得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在日本,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画家能够会心于造物,在创作上写实求真,但在创作上缺少中国文人画的笔情墨韵,无蕴藉朴茂之风。
       徐悲鸿从日本归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在京期间,相继结识了蔡元培、陈师曾、梅兰芳及鲁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二十世纪初,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大潮中,作为最早赴西方学习美术的一代艺术家,他旅法、旅欧求学、访问达八年之久,既深入考察研究了欧洲美术的历史和造型体系,更以极为勤奋的精神学习掌握了素描和油画造型的功力,在留学期间就显示出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思考。
       留学回国之后,徐悲鸿投身美术创作和教育直至终生,为奠定中国美术教育理论体系不遗余力。他提倡“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提出“宁方毋圆,宁脏毋净,宁拙毋巧”的素描要求,在教学上引导学生提高全面学养,求真求美。他提出“尽精微、致广大”的艺术理念,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他珍惜人才并善于发现人才,曾倾力相助过许多富有才华而遭遇困难的学子,为他们提供了成才支持。他以广纳天下贤士于艺术苗圃的胸怀,不计社会地位的高低和学派观点的差异,邀请和团结一大批美术名家共同从事美术教育事业,为新中国美术事业奠定了十分重要的人才基础。
       在徐悲鸿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满腔的爱国热忱,无论是历史主题还是现实题材,无论是“奔马”还是“雄鸡”,都体现了他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情感。徐悲鸿的一生光明磊落,德业彰彰,体现了一位人民艺术家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其为中国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做出的巨大贡献光照千秋,其高尚的艺术情操、科学严谨的学术气质、勤勉执着的愚公移山精神,激励着历代艺术工作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征程中不懈求索。
分享到:
天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