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标准委副主任陈君石因为“中国食品标准是妥协的产物”而遭遇很多骂名。当然,他的原话是“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妥协,就没有办法制定标准。标准是一个妥协的产物。”不过据陈君石解释,这并不是他的原话,而是媒体记者断章取义。
陈君石之所以要做此解释,恐怕和网络上的强烈反对意见有关。因为食品行业频出食品安全事件,引发全民恐慌,而乳制品行业所揭露出来的由大企业主导标准制定过程,更是引发公众愤怒———有人甚至以“全球最差”来形容中国的乳制品标准。这种形势下,任何为现行乳制品标准进行辩解的尝试都要异常小心。
那么,我们要问,抛开陈君石说的媒体误解不论,仅就“中国食品标准是妥协的产物”这一说法,有错吗?
在我看来,食品标准当然是妥协的产物,而且就该是妥协的产物。中国的法律就表明标准就是妥协。《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九条规定,“制定标准应当有利于合理利用国家资源,推广科学技术成果,提高经济效益,并符合使用要求,有利于产品的通用互换,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就是一种妥协,因为不同的技术所要求的成本并不一样,有些技术虽然可以更安全和卫生,但是其所要支付的成本却会增加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一味要求“技术先进”,很可能就会导致“经济上不合理”。
为什么标准需要妥协,这是由风险的本质决定的。当我们谈及安全和卫生时,潜意识中认为存在着一个安全或者卫生的底线,即任何行为只要达到一定标准,就不存在风险。但是,这样的底线并不存在,安全并不是一个非有即无的问题,而是一个程度问题。当我们说某种标准安全的时候,实际上是指剩余的风险能够接受或可以容忍,而非风险根本不存在。任何活动都有风险,只不过概率大小存在差异。
更为重要的是,安全是需要成本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标准也不例外。制定标准需要成本,企业活动符合该标准也需要合规成本,而不同标准所产生的成本实际上是不一样的。从这个角度而言,食品标准的问题就转化为“我们愿意为标准支付多少成本”。对企业而言,所有成本最后都是由消费者承担,那么这个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消费者愿意为食品标准支付多少成本?
或许消费者会回答,我们要具有足够安全保障同时又有营养的乳制品。这当然没有问题,但是不同标准之下的产品成本确实不一致。仅以奶制品为例,常温奶如要有更长的保质期,就意味着需要更多防腐剂。对于冷鲜奶(巴氏杀菌奶)而言,由于保质期短,需要的防腐剂就少,营养可能就会更高,但对于物流又有更高的要求——— 全程冷鲜车,这又需要支付更多成本。消费者是选择冷鲜奶还是常温奶?由于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不一致,恐怕并不能得出一个非此即彼的结论。
从这个角度看,现在食品标准的问题可能并不在于有没有妥协,而在于妥协不够。为什么呢?因为作为食品安全标准最终的埋单者——— 消费者的利益并没有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
从媒体报道来看,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厂家利益得到了充分体现——— 蒙牛、伊利等大企业参与起草了草稿,专家意见也得到了倾听——— 食品标准委员会中存在着诸多陈君石这样的专家,唯独没有消费者代表。既然我们承认现代社会的标准就是妥协的产物,那么在这个制定过程中就需要各方面利益代表的参与。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建立一种合理的程序,通过过程的形式合理性来保证最后产生的标准能代表各方利益。
只有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就及时回应各方不同声音,才能真正达到妥协。这个过程中,需要制定的标准应该在行业内进行充分协商,兼顾不同企业利益,不应该让标准成为相关利益集团打压竞争对手的工具。另一方面,要确保消费者的声音得以体现,因为任何产品的成本最终是由消费者支付的,为此,必须防止该标准成本过高给社会带来巨额支出,或者是标准过低而不利于消费者健康和安全。
price of viagra
viagra order online
can i buy viagra online
generic viagra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