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论家解玺璋:影视“杯具”演员质量无保
- 2010-06-21 10:47
- 来源:人民网
- 语音阅读
这几天,由于上海正在举办电视节,演员身价飞涨的问题再度被大家提起。
从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到,制片人、发行人以及影视公司的老板都在抱怨演员的片酬太贵,而且,增长速度惊人。有人说,演员的片酬近三个月内翻了一倍,而有些演员的片酬几年之内竟涨了10倍。中国的影视剧市场还能承载多高的演员片酬,现在谁也说不好。记得前几年,有人惊呼演员片酬超过10万,以为不能再涨了,再涨就承担不起了,谁能想到,现在涨到了每集30万或每天35万,依然供不应求,恰如海润老板刘燕铭所说:“就是这样的天价,都不一定能请到。”可见,增长的极限还没有显现,涨是必然的,不涨是不可能的。
既然,演员的片酬涨了,那么,影视剧制作的总投入是不是也涨了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增长的幅度和速度显然没有那么大和那么快。据有些制片人透露,在2000年或2001年的时候,演员的片酬差不多只占整个制作成本的20%—35%;到了2004年和2005年,这个数据就已经接近50%了;现在做一部电视剧,演员片酬有时候甚至能占到60%。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说,由于演员片酬增长过快而总的资金投入赶不上片酬的增长速度,结果便造成了用于影视剧制作的资金事实上越来越少。
演员在影视剧中居何种地位?如果说以前还是导演制的化,那么,在市场化和商业化的环境中,已经转变为明星制。也就是说,演员在影视剧中的地位被大大地提高了,尤其是那些大牌明星,他们甚至决定着一部影视剧作品的命运。所以,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是,影视剧市场化和商业化的程度越高,演员明星的片酬也就越高,增长的速度也就越快。但也因此带来一个问题,如果总的资金投入增长没有那么快,那么,一旦遇到演员片酬的“狮子大张口”,会不会影响到影视剧的创作质量呢?
我们知道,影视剧都是靠钱砸出来的。这钱不仅要砸在演员身上,也要砸在影视剧的制作上。既然总的资金投入是有限的,也就不能允许演员片酬“无限”增长。很显然,用在演员身上是钱越多,用在制作上的钱也就越少。制作费用的捉襟见肘,观众从完成作品中是可以看得出来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有些制作人为了省钱,有些场景或镜头往往多次重复实用,同样的画面在叙事中一再出现,制作的粗糙、简陋,令人难以容忍。据说这都是因为资金不足,只能一拍当十拍、百拍来用。此尤难矣,遑论其他。
观众欣赏影视剧,固然要看演员,看明星,却也不尽然。因为,影视剧创作不是有了演员就万事大吉了,还有编剧、导演、摄影、录音、美术、剪接,甚至服、化、道等等多个行当,哪个方面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到作品的质量。然而,没有资金的支持和保障,又如何保证质量不出问题呢?何况,有些演员的片酬并不和他们的表演水平成正比,不是要的片酬越高,表演水平就越高。有些人名声叫得很响,却徒有其表,心里边的货色并不多。别看他“不差钱”,他所创造的角色恐怕没有几个能在观众心里留下印象。这种演员其实不值他所要的片酬,遇到这种演员,片酬或许高飞了,影视剧的质量却跌落到地上了。这是影视剧的“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