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总协调人景峰博士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苏晴报道
三十年前,景峰博士全程参与了黄山申遗工作,中间着红色T恤者即为景峰博士
景峰博士(左一)与桑塞尔博士(中间)、徐景源(右一)在一起
世界遗产证书、中国世界遗产标牌颁发仪式
1990年,世界自然遗产项目总管桑塞尔在黄山考察
1998年9月,景峰(左)和IUCN专家莫罗伊博士(右)在黄山考察世界遗产保护状况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苏晴)今年是黄山申遗成功3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总协调人景峰博士,当年全程参与了黄山申遗工作,30年过去了,他仍在致力于遗产保护事业。他表示,当年申遗参与者中好多人都走了,而我还年轻一点,见证了当年的过程,有责任讲一讲,还原历史记忆。
景峰:“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黄山在以徽派建筑闻名的屯溪市旁边,我先试着用这个民间楹联来表述黄山。我自己先后近十次到过黄山,其清润的空气至今萦绕于心。
按照联合国的说法,黄山被誉为“震旦国中第一奇山”。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和艺术鼎盛时期,她更以山水文化受到世人的赞誉。今天,黄山以其壮丽的美景:长在花岗岩石上的奇松和隐现于云海中的怪石等著称,对于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风景胜地的游客、诗人、画家和摄影家而言,黄山具有永恒的魅力。
我本人1989年初入职国家教委(现教育部),接手的第一件工作就是黄山风景名胜区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申遗。当时的主管部门是国家建设部,我所在的中国教科文全国委员会负责协调对外申报和审核最后的英文文本。
黄山是中国自1985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后组织的第二批申遗项目。
第一批的六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如长城、故宫等大家都耳熟能详了。黄山因其独特的自然美景,当时中国政府决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现在大家都知道申遗的时间点是每年的2月1号。而1989年申遗的时间截止日期还是10月1号,所以上面提到赶在9月底完成任务大家就明白了。
景峰:黄山是我接手处理的第一个申遗项目,有种个人投身遗产事业“头生子”的感觉。主要是当时条件有限,又没有可以参照的样本,只能从1988年版的《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寻找线索。
当时建设部主管的是马纪群、曹南燕同志,工作热情非常高。省里主要是陈素伟同志配合,业务能力非常强。但这事儿跟在国内处理事情不一样,它是个国际合作,要跟外面打交道,最后的成果只能是外文的。所以大家还是有点不摸门儿。
大家知道,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工作语言是英文和法文。我们要搞国际合作也只能按联合国的要求办。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些洋文翻译成中文,让专家、官员们能看懂。再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样一来,上面提到的1988年版《操作指南》就有了中文版,“申遗”这个术语也应运而生。为做好基础工作,我先后翻译整理了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申报列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须知》、《申报世界遗产程序》和《申请世界遗产基金国际援助表格》等中文文件资料。写到这里,衷心感谢当年的领导师淑云女士和张崇礼先生对我的指导和支持。他们不辞辛苦,对我翻译的这些文件进行了把关、审定。
中国早期搞申遗,基本是先起草中文稿,由专家讨论、审定,最后定稿, 主管部门会签后上报国务院审批。随后由教育部汇总、把关后提交教科文组织。时隔30年了,我还能清楚记得建设部国际司精通英文的呼忠平(女)司长跟我一起通校、审定黄山申遗100多页英文文本。刚才在世界遗产中心官网上看到当年我修订的手写英文字母,很有感触。
申遗文本于1989年9月底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面就要讲讲IUCN 实地评估考察。实际上,很多人都要问,黄山以自然遗产类申报,为什么最后在加拿大班夫世界遗产大会上以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呢?
这个问题确实有点神秘。因为主管文化遗产评估考察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根本没来过黄山啊。或许我自己查到的档案和会议文件、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能澄清一下这件喜大奔普的事情。
ICOMOS确实没有到黄山现场考察,但其在1990年4月的评估报告中依据该机构早年对泰山作为圣山的评估,认定黄山也符合圣山的标准。因而建议中国政府就黄山的寺庙建筑、摩崖石刻和山水画遗存提交补充材料。1990年6月,第14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团会议接受了这个建议,随即通知中国代表团准备补充材料。
我当时在北京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通知了曹南燕大姐。她工作热情高,又快人快语,马上布置给了黄山管委会落实。记得已经是秋季了,我们得到通知第14届世界遗产大会年底在加拿大班夫召开。当时教科文全委会副秘书长张崇礼先生决定由他本人和我去参加会议。会议是12月份,年底外事经费吃紧,不够负担俩人的国际旅费。最后张崇礼先生去加拿大赴会。我协调建设部、安徽省建设厅、黄山管委会提交了有关文化遗产价值的补充材料(主要是图片,最直观),由张秘书长携带,直接到会上陈述。
值得一提的是,黄山管委会黄力群、陈素伟先生的朋友熊某准备了精美的摩崖石刻和黄山寺庙建筑的照片。多年前据张崇礼先生讲,泰国代表看了这些照片, 又听了他现场的陈述后,马上提议支持黄山也以文化遗产标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90年12月12日决定以自然遗产标准 (vii)、(x) 和文化遗产标准 (ii) 将黄山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文化遗产标准 (ii)指的是 “在一段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人类价值观的重要交流,对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0年过去了,我觉得把这点儿小事讲讲,还是有点儿意思的。到后来在曹南燕大姐倡议下,我们和教科文组织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泰山、黄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证书颁发仪式。黄山申遗的故事就算画了个圆满的句号。
景峰:桑塞尔(James Thorsell)是加拿大人,当时在IUCN 总部(瑞士)工作,是世界自然遗产项目总管。他在世界遗产领域驰骋近20年,全世界大约150 处世界遗产的评估报告都由他签字生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黄山之行是他第一次到中国评估考察世界自然遗产。因为工作关系,他来华的活动安排都是我和建设部的同事们落实。他的中文名字也是我在发接待通知时给起的,他自己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但挺喜欢。
前面说了,黄山申遗是我首次做。刚参加工作不久,尤为认真细致。但受当时我国的发展阶段和接待水平所限,有些小细节今天听来还是蛮有趣的。
当时5月份,北京早晨还是有些冷。桑塞尔凌晨由日内瓦到达北京,当天转机到屯溪。我已购好机票,同机旅行。但航班到达的时间提前,中间等待转机也有几个小时。他想找个地方休息,我也没有经验,接到后就安排在机场花园里面的石板上小憩了。他也真棒,呼呼在首都国际机场空地里睡了一觉,也没着凉!
老桑属于科学家类型的人,遇事基本不掩饰,直来直去。黄山评估考察的日程安排很紧凑,他也很高兴。我当时20出头,基本全程陪同。他来自北美洲落基山脉,爬山如履平地。记得当时黄山市里给安排了一位女翻译,但爬山跟不上老桑,所以我就上了。
那会儿出面陪同的是黄山市长季家宏和副市长张脉贤,管委会各位领导也都出面。5月的黄山,高山杜鹃盛开,为考察活动增色不少。老桑对黄山的一草一木,动物、地理、地质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新开发项目都很关注。问题很多,也很细致。
两件事至今记忆犹新。一是考虑到他路途劳顿,后山几处有泉水、瀑布的地方就打算不去了。但老桑坚持要走遍全山,我们只好小部队随同前往。路上他来了精神,跟我比谁爬山快。我小他30多岁,当然不服输了。结果走得我也气喘嘘嘘。他看全了,就很满意。对黄山的保护和管理赞不绝口。这些他确实在评估报告里也写了。
还有就是考察白云景区。记得白云景区还在初级开发阶段,我们安排只走一段。老桑对石匠们开凿出的山路很有兴致,一直走到尽头。又跟石匠们攀谈,夸赞他们的工作。最后我们只好安排在白云景区简单午餐,吃中式三明治。现在回想起来,我仍然很钦佩老桑的敬业精神。一句话,黄山申遗评估考察,我们尽心尽力,把黄山的遗产价值和保护管理水平完完整整地展示给了国际专家。后面他在报告中的总结就体现了当年考察的成绩。这种亲身经历,不是在申遗文本中能说明白的。
黄山申遗所贯彻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同志所提“要打好黄山牌”的指示。可以说,申遗活动也是中国改革开发大局中的一个亮点。1989年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大家都很清楚。黄山申遗成功为中国风景名胜区走向世界打开了一个窗口。这也是黄山申遗成功的历史意义。
近些年全球的申遗热也证明,黄山申遗的路子走对了。
景峰:上面提到,我到过黄山近10次了。申遗成功后,我又会同建设部的同事们于1993年10月举办了“中国黄山风景资源保护管理研习班”并亲自授课。1998年9月, 我又带领 IUCN 专家对黄山的保护状况进行了监测考察。黄山被评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保护成功范例, 顺利通过世界遗产监测。其间,黄山遭遇洪水袭击,我在世界遗产中心动员了紧急援助,支持灾后遗产保护项目。
1999年,借助在教科文组织工作的方便,我曾给主管同事宣传黄山的景观价值。黄山风景区最终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首届国际梅利娜-迈尔库里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荣誉奖。这也是中国目前唯一获此殊荣的风景名胜区。
近年来,我在世界遗产中心联合世界旅游组织 (UNWTO) 和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及科学院等,又积极推进黄山开展可持续旅游保护与管理的活动。“黄山对话”这个题目就很好,可以继续探讨可持续发展的话题。可持续旅游发展应该是黄山探讨的主要课题。
黄山已经有了自己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品牌和平台。比如跟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合作,跟欧洲一些国家类似遗产地的合作,都可以持续和深化。
后疫情时代,如何实现旅游活动和遗产地价值展现的转型,应该是需要重视的方向。希望黄山能有些新想法、走出新路子。
景峰:常言道:“三十而立”。今年是黄山申遗成功30 周年,借着庆祝的机会,搞个回顾与展望,对于提高对黄山自然和文化双重世界遗产价值的认识,很有益处。黄山在过去三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世人也有目共睹。
黄山文化历史悠久,自古广受赞誉,人文积淀丰厚。黄山以其奇峰、异石、怪松、云海吸引无数的僧侣、隐士、诗人和画家前来修道、创作,不但留下诸多宗教建筑遗迹,更是留下丰厚的文学艺术瑰宝,在中国的山水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黄山画派,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传承。
三十年过去了。回顾这些人和事,依旧历历在目。沧海桑田,黄山依旧如故。我衷心祝愿黄山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芝麻开花节节高,更上一层楼!也祝愿黄山的世界遗产工作能树立新时期的新典范!
我自己从黄山申遗开始做世界遗产的工作,也30多年了。如今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居世界第一,自己多年来一直有所贡献,感到很幸运。我很自豪伟大祖国繁荣昌盛,能让自己赶上这个伟大的时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出一把力。
最后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为中国世界遗产事业创立和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各主管部门、遗产地政府、保护管理机构、科研机构、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祝黄山的各位朋友身体健康、吉祥如意!
景峰简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兼任“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报世界遗产项目协调员,工学博士。曾在中央编译局和中国教育部工作。1992-1997年代表中国政府多次出席世界遗产大会。1997年入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景峰博士既有在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又有在国际组织多边外交的全球治理经验。他的其他兼职包括:《世界遗产公约》能力建设项目和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协调员,世界遗产小岛屿国家能力建设项目协调员,主管全球多个世界遗产信托基金项目,亚太地区世界遗产2类机构和中心及UNESCO 教席主管。景峰博士的专著:《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系列跨境申遗研究》2015年由北京科学出版社初版,2019年再版。此外,他与中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专家共同主编的《中国的世界遗产》一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初版,2003年再版),曾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他参与编写的教材《世界遗产与年轻人》(World Heritage in young hands),1999年由教科文组织以英、法文出版,目前在全球以50 种语言出版,中文版2001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责任编辑:张彦、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