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在传承中创造:造型·表演·艺术场景——朱乐耕艺术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开幕
中国名家新闻网主编 王保胜/摄影报道
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国家信访局原局长舒晓琴,原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赵少华,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文章,原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伟,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原主任连辑,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周庆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名誉院长莫言,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冯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李树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盛永波,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王辉、苏丹,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名誉院长何家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张立辰,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吕品昌,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邓佑玲,以及来自高校、艺术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和泛海集团、恒源祥集团等企业代表出席开幕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展览是以艺术场景为概念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的崭新探索,体现了跨学科和综合性创作研究的特点
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文章在致辞中表示,朱乐耕是中国艺术界独树一帜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陶艺家,其作品展示出充分的造化之功和意象之奇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何家英在致辞中表示,朱乐耕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关键词是“开拓、融合和创新”
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邓佑玲表示,本次展览展现出明确的当代性,体现了各艺术门类的交互。在朱乐耕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中国式生活美学的理解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中国生活样式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陈忠伟表示,希望能够让艺术走向生活,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朱乐耕表示,本次展览进行了一些富有实验性与交互性的艺术呈现方式,将中国本土化的艺术精神进行当代延伸和发展,建构新时代中国式视听艺术与美学场景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以期将传统的陶瓷艺术语言与当下最新的互联网、数字技术手段结合创造新的陶瓷艺术样式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主持开幕式
展览呈现了著名陶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朱乐耕的数十件代表性作品。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嘉宾祝贺展览圆满成功
在作品《生命之盒》中,四位演奏家演奏的《茉莉花》与艺术空间相呼应,现场观众们纷纷驻足,沉浸于古典与现代交织的艺术场景中
在作品《莲之镜像》中,垂落的陶瓷莲花与独舞《俑III—唐乐宫图》交相辉映,舞者的倾情表演,让现场观众体验着中国式视听艺术场景的意境之美
在作品《花的精神》里,缤纷垂落的绒线花束下,舞者演绎的《俑Ⅲ—唐乐宫图》 ,给观众带来独特而震撼的审美感受
在作品《花的三重境》里,摇摆的青花瓷片下,艺术家演奏的古筝协奏曲《秋韵》在瓷片中恣意流淌,带着观者一同进入秋实景象
展览大厅里,一件件以现代装置建构成的作品创造性地为观众、表演者、互动者提供了可参与、可进入的艺术场景空间
作品《莲之镜像》中,垂落的陶瓷莲花如梦似幻,美轮美奂
朱乐耕为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国家信访局原局长舒晓琴,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文章等参观展览的领导嘉宾介绍作品《梅》
朱乐耕为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国家信访局原局长舒晓琴,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文章,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等参观展览的领导嘉宾介绍作品《风筝》
朱乐耕为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国家信访局原局长舒晓琴,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文章等参观展览的领导嘉宾介绍作品《山水镜像》
朱乐耕为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国家信访局原局长舒晓琴,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文章,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等参观展览的领导嘉宾介绍作品《风》
朱乐耕为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国家信访局原局长舒晓琴,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文章等参观展览的领导嘉宾介绍作品《莲之镜像》
朱乐耕为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国家信访局原局长舒晓琴,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文章等参观展览的领导嘉宾介绍《花的三重境》大型空间场景艺术作品
朱乐耕为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国家信访局原局长舒晓琴,原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赵少华,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文章等参观展览的领导嘉宾介绍作品《荷·莲·韵》
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国家信访局原局长舒晓琴,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文章,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名誉院长何家英等领导及艺术家嘉宾在朱乐耕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参观展览
《生命之盒》大型陶艺空间艺术作品中的中国器乐演奏
《莲之镜像》大型陶艺空间艺术作品中的独舞《俑III—唐乐宫图》
著名陶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朱乐耕向参观展览的青年及艺术家介绍展览作品《荷·莲·韵》
中国名家新闻网(主编 王保胜)7月16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办的“在传承中创造:造型·表演·艺术场景——朱乐耕艺术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开幕。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国家信访局原局长舒晓琴,原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赵少华,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文章,原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伟,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原主任连辑,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周庆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名誉院长莫言,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冯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李树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盛永波,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王辉,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名誉院长何家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张立辰,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吕品昌,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邓佑玲,以及来自国内高校、艺术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和知名企业代表等出席开幕式。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主持开幕式。
此次展览呈现了著名陶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朱乐耕的数十件代表性作品。通过对传统陶瓷材料语汇进行沉浸式艺术场景转换与空间表达,呈现了朱乐耕对“在传承中创造”这一展览主题的创作实践和诠释。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展览由朱乐耕和朱乐耕工作室团队领衔,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和相关兄弟院校共同参与,是以艺术场景为概念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的崭新探索,体现了跨学科和综合性创作研究的特点。
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文章在致辞中表示,朱乐耕是中国艺术界独树一帜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陶艺家,其作品展示出充分的造化之功和意象之奇。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在继承与创新方面的探索,是中国艺术本体发展的永恒课题,而朱乐耕更是走上了一条独创的、广受认可的艺术之路。在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中国艺术家要努力把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传统通过艺术作品呈现给世界,朱乐耕的陶艺作品做出了这样的表率。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何家英在致辞中表示,朱乐耕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关键词是“开拓、融合和创新”。他在不断开拓国际视野的同时,也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精神文化土壤中。朱乐耕的作品并非简单的陶瓷装置作品,其更具有社会功能和实用性,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公共艺术,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艺术思考的结果。希望他的创作思考,能激发更多艺术家不拘于现状,创作出更加了不起的、富有创造力的当代艺术作品。
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邓佑玲表示,开幕式现场既有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评论者,也有观赏者和传播者,这已经构成了一个艺术的场景流。她认为,本次展览展现出明确的当代性,体现了各艺术门类的交互。在朱乐耕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中国式生活美学的理解。整个展览既有民族性,又有现代性,还具有未来性,朱乐耕在空间艺术领域的探索为业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样式,也为我们引领了一个新的方向。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中国生活样式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恒源祥集团董事长陈忠伟表示,希望能够让艺术走向生活,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的大力支持下,由朱乐耕老师领衔,生活样式设计专业委员会得以创立。这个专业委员会的设计不仅是单纯地做艺术的创作,更重要的是把中国艺术更好地传递给世界,传递出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工艺美术馆副馆长苏丹表示,此次展览是陶艺家朱乐耕尝试由陶瓷艺术介入公共空间领域的一次尝试。陶瓷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人类学意义上的概念,它伴随人类文明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也是中国文化中很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之一。此次展览与我们常规看到的展览不一样,有点像剧场或者说一个文化作品的生产车间,其中不仅有陶瓷装置类作品,也有舞蹈、音乐、器乐演奏等跨界艺术形式,有一种动静结合的意味在里面,相信会在业界引发广泛的讨论。
朱乐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陶瓷艺术是很古老的艺术,原始社会时期便已经出现了。随着历史与时代的变迁,陶瓷艺术、材料、语言、文化内涵也一直在向前发展,特别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又展现出新的变化和样貌。所以在本次展览中,我们吸收了国际上关于陶瓷艺术最新的一些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同时结合当下的互联网传播特性进行了一些富有实验性与交互性的艺术呈现方式。将中国本土化的艺术精神进行当代延伸和发展,建构新时代中国式视听艺术与美学场景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以期将传统的陶瓷艺术语言与当下最新的互联网、数字技术手段结合创造新的陶瓷艺术样式。
本次展览共分为两个区域,第一展区展出朱乐耕“艺术场景”系列作品:《生命之盒》《花的三重境》《莲之镜像》《花的精神》《荷·莲·韵》。这些作品创造性地为观众、表演者、互动者提供了可参与、可进入的以现代装置建构成的艺术场景空间。这是在新技术与新审美需求的碰撞中催生的艺术新物种,也是对中国式场景艺术的一种尝试。在这些互动场景艺术空间中,人与艺术的关系被重新塑造。展览以极富想象力的未来图景驱动艺术家和观者们的创新意识,也重新建立了创作者与观赏者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建构一种艺术创作与艺术进化的新范式。
第二展区为文献展,展出朱乐耕从20世纪80年代起各阶段的代表性陶艺器皿、雕塑、绘画等作品,如《风筝》《苗家风情》《风》《行空的天马》等,反映了朱乐耕四十余年陶艺创作的发展历程。这既是个人的历程,从某种角度而言也反映了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某个侧面。
开幕式现场,观众置身这些风格与情景各异的陶瓷装置艺术场景中,中国器乐演奏和舞蹈表演将艺术空间激活,并加入全新的艺术语汇,在视觉与听觉的交融碰撞中诞生了深具中国式美学意味的“艺术场景流”。
(责编:张彦、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