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主页 > 特别报道 >

经济学博士马红漫:评级行业的出路在于脱离行政呵护

2011-12-27 10:29
来源:南方网
语音阅读
    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针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作出专门阐述。他提到,要降低对外部评级的依赖性,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应发挥自身强大研究能力,自己做更多的对产品的评估,内部评级要占更大的比重。

    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国际评级巨头因推波助澜的表现而广遭质疑,作为信用评级行业的主管部门,央行首度对外部评级的市场地位给予厘清,是对以往评级业拔苗助长式发展的纠偏,有利于国内金融秩序的重塑,以及专业评级机构的培育。

    标普、穆迪以及惠誉等国际评级业巨头,在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问题上屡屡扮演起事后助涨杀跌的角色,曾经为投资者指路、发挥价值发现功能的评级机构,在面对繁杂的金融演变时颇显力不从心,市场公信力正在逐步减弱。应当指出的是,在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谁都不可能成为预知所有的神人。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广大金融机构,都不应将风险评估、发展展望等重要因素的评判完全交托他人。而且,市场的过度信赖只会让评级机构自信心膨胀、丧失谨慎心态,进而模糊评级结果的标杆作用。

    恰因此,周小川的表态有助于业界客观认识评级业,可以说,这是主管部门对国内评级业的一次鞭策,如果既有评级机构仍旧在行政呵护下止步不前,那么很有可能还未在国际舞台上留下印记便惨遭市场淘汰。

    事实上,国内评级业并未经历惨烈的市场竞争,而是在行政力量推动下“速成”。目前国内评级机构的资质源于央行1997年的一纸发文,而彼时所认定的数家评级公司基本再未做出过大的调整。在业务上,国内评级模式参考了国际经验,先将被评主体进行行业归属分类,各行业财务指标的评分标准则是预先设定,相关定量评价会由系统自动生成。只有遇到特殊问题,评级人员才会对最终评分进行人为修订。这一看似合乎逻辑的评级方式,却在实践中有“照猫画虎”之嫌,不仅行业划分是否科学没有客观评定,而且定量评分模型也是由评级人员单方面以平均数据推算而成。这种闭门造车式的评价方式,往往导致最终评级结论难以受到市场认可。

    在竞争惨烈的评级市场,一次失败的评级业务足以让评级机构惨遭淘汰。但是,国内评级业入围者犹如拥有“铁饭碗”一般,即便评级结果乏人问津也照样能够存续。虽然不用为评级结论负法律责任是国际评级业的惯例,但市场认可度却不能为此而左右。即便是国际评级巨头都可能因使用者“用脚投票”折戟,更何况初出茅庐的国内评级业呢?或许行政部门既往对评级机构的诸多支持源于扶持民族评级业的良好初衷,但过度“溺爱”式的呵护只会让业内企业无视市场优胜劣汰规律固步自封,甚至为了所谓的竞争而在收费和评级结论上一味迁就被评客户,以至于国内评级业难以在市场上自树形象。

    评级行业的整体市场地位式微是一件好事。或许周小川的讲话让国内评级机构颇感寒意,但却可以警示整个行业停止迷茫地左突右冲,探寻健康发展的真谛。
price of viagra
viagra order online
can i buy viagra online
generic viagra online
分享到:
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