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之一:把“软实力”这一原本在国家制度层面使用的关键词不恰当地用在地方和部门层面。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地方在提出本地区未来发展规划时,“打造地区软实力”之类的口号见诸报告或媒体。事实上,奈本人在著作中反复强调,“软实力”是一国共同的价值观所产生的吸引力,只有核心价值观和主导意识形态才能产生“软实力”的影响。
误解之二:把“软实力”同“硬实力”混淆,于是不时冒出诸如“经济软实力”之类“非驴非马”的新词。经济财富可以产生硬实力,也可以产生软实力。软实力不是经济,而是吸引和说服别人的力量,经济会对软实力有所贡献,但经济更多的是对提升硬实力有所帮助。
误解之三:即使在谈论“文化软实力”时,许多人依然有把“文化产业”等同于“文化软实力”的理解误区。我高兴地看到,(软实力)这一术语成为公共话语,被美国国务卿、英国外交大臣、亚欧多国的政治领袖和专栏作家等广泛使用。与此同时,我深感沮丧的是,这一术语常常被误用,甚至被贬低为仅仅是可口可乐和牛仔裤的影响力。文化影响力可能会产生软实力,但也可能没有帮助,比如,一个人可能会喝可口可乐、穿牛仔裤,但他仍旧对美国持反对的态度。所以,文化影响力能否产生软实力,取决于它是否能让一个国家更有吸引力。吸引力,意味着让别人对你的国家产生好感,这和提供一些产品让别人吃好、喝好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