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国民生产总值规模逐步扩大,预计今年将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东亚国家对中国的市场愈加依赖。
不过,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并未有效转化为地区战略影响。2010年5月,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东盟国家目前比较倾向于美国。2010年4月,英国广播公司发布的国家形象调查结果也表明,中国在国际和东亚地区层面的吸引力都较弱。在周边国家中,只有巴基斯坦的受访者较为认可中国的影响力。
而在其他参与调查的东亚国家中(泰国、印尼、韩国、日本),认为中国影响力是积极影响的受访者比例均未超过了45%,平均为35%,其中日本最低仅为18%,而认为中国影响力是消极影响的比例均超过30%,平均为43%,其中韩国最高为61%。相比较而言,在上述四个国家(泰国、印尼、韩国、日本)中,认为美国影响力是积极影响的受访者比例均超过了34%,平均为46.5%,其中韩国最高为57%,而认为美国影响力是消极影响的比例分别为均低于40%,平均为32.5%,其中日本最低为18%。在菲律宾,则有82%的受访者认为,美国的影响力是积极影响,只有8%的受访者认为美国的影响力是消极影响。
许多分析认为,中国的经济影响力难以转化为战略影响,源于中国的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模式上,中国过分依靠海外市场的拉动,内部消费需求始终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结果导致许多国家对中国经济崛起的疑虑较为严重,担心中国商品冲击本国市场。企业对外投资模式上,中国企业过度关注经济效益,忽略了环境保护和社会诚信等社会效益。个别中国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把国内一些不规范、甚至违背法律的竞争手段带到国外,结果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民众认为,经济上强势崛起的中国可畏而不可亲。此外,中国发展模式与西方的差异也为中国赢得战略影响造成了一些阻碍。
笔者并不否认发展模式对中国转化影响力造成一定障碍,但认为更为重要的因素则是美国的地区战略优势。2009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4.8万亿美元,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仅占美国的33%。近几年中国军费开支虽上升至世界第二,但与美国的差距较之经济总量的差距更为明显。以2009年为例,美国的军费开支是6120亿美元,中国为702亿美元,中国军费开支仅为美国的11.5%。即使剔除美国应对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的开支,美国的军费开支也高达5150亿美元。按此计算,中国军费开支也仅为美国的13.6%。
美国的实力优势,尤其是军事能力的优势,使得东亚地区的盟国和战略伙伴一直高度认可美国的安全保护和战略主导地位。这给中国的经济优势转换成战略强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这一转换过程中,中国如何发挥优势,妥善回应美国的地区战略优势将是关键所在。当前较为可行的思路是间接策略,即扩大国内需求,强化中国作为最终商品市场的能力,切实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联系起来,实现“商品进来,影响出去”的战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