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主页 > 特别报道 >

“既要笔墨 又要现代——姜宝林艺术展”将于8月8日至8月13日在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隆重举行

2019-08-05 11:10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语音阅读


为了进一步推动亚洲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促进中日友好,“既要笔墨 又要现代——姜宝林艺术展”将于8月8日至8月13日在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隆重举行
中国文化人物主编王保胜/摄影报道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委、李可染画院副院长姜宝林是一位根植于传统,勇于创新、勤于探索、成就斐然、享誉国际的艺术家



《西域暮色》 145x367cm 2011年 姜宝林作品



《脉》 248x124cm 2013年 姜宝林作品 中国美术馆收藏



《秋荷》 143×363cm 1997年 姜宝林作品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委、李可染画院副院长姜宝林在赓续中华民族艺术根脉的基础上,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传统中开创出新抽象笔墨艺术,形成了“既要笔墨,又要现代”的艺术理念




《起点?青山绿水之二》 250x106cm 2017年 姜宝林作品



《2017?25号》 97x180cm 2017年 姜宝林作品



《2019?2号》 68.5x137.5cm 2019年 姜宝林作品



《2019?35号》 260X144cm 2019年 姜宝林作品



《哑语?千年不朽》 144x365cm 2017年 姜宝林作品



姜宝林是浙江美院潘天寿院长的亲授弟子,又是中央美院李可染的研究生,因此,美术大家张仃评价他的艺术“南北兼宗”



《合唱?神木园之二》 158x360cm 2012年 姜宝林作品



《哑语?千年不死》 144x365cm 2015年 姜宝林作品



《哑语?千年不倒》 365cm×144cm 2014年 姜宝林作品

 

       中国文化人物主编 王保胜)为了进一步推动亚洲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促进中日友好,“既要笔墨 又要现代——姜宝林艺术展”将于8月8日至8月13日在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隆重举行。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委、李可染画院副院长姜宝林是一位根植于传统,勇于创新、勤于探索、成就斐然、享誉国际的艺术家。他是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潘天寿院长的亲授弟子,又是中央美院李可染的研究生,因此,美术大家张仃评价他的艺术“南北兼宗”。南北两大美院的学习经历,不仅使姜宝林接受了严谨正统的艺术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笔墨功力,同时也涵育了他大胆求变、勇于革新的忧患意识。在数十年的艺术实践中,他直面中国画的现代化之变革,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时代使命,从白描山水到新抽象笔墨的探索,他秉承李可染“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画学理念,不仅开创了新抽象笔墨艺术,形成了“既要笔墨,又要现代”的艺术理念,更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和世界意义的现代性作品,展现了笔墨语言在现代发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形成了美学上和中国现代艺术史上迫切需要深入理论总结的重要课题。为此,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与现代艺术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于2016年9月主办了“笔墨语言的现代性进程:从黄宾虹到姜宝林”高层国际专题研讨会。为了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在教学和艺术创作之余,他还积极身于国际性的文化艺术交流之中,先后在英国、法国、德国、瑞典、西班牙、葡萄牙、匈牙利、智利、科特迪瓦、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
       因此,不仅在国内有人称姜宝林是当代中国著名的探索型画家的领军人物之一,是中国山水画的破局者;在国外,同样也有人称姜宝林无可置疑是其同代的中国画画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创新者之一,他的绘画艺术向我们展示了新的艺术观赏维度。也正如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所言:姜宝林的艺术创作历程,正契合着中国改革开放、真正走向世界的全面进程,他的作品体现的当代性、国际性,也是这一社会变革时代进程的精神写照。
       “笔墨当随时代。”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姜宝林看来,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也是艺术发展的规律。他认为,作为中国画笔墨艺术,只有坚守民族立场,踏踏实实的从笔墨的要求出发,赋予笔墨以新的时代气质和感觉,才能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画艺术。潘天寿、李可染等前辈大师在笔墨艺术的“转换”和“发展”中,在把传统的笔墨语言推向现代的进程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我将以前辈大师为榜样,继续坚持我一贯的艺术理念:“既要笔墨,又要现代”,对传统要极端保守,对创造又要大胆狂妄。为笔墨艺术的继承,创造和发展做到应有的历史担当。
       展览将展出姜宝林艺术作品近20幅,其中12件作品皆为丈二巨幅,不仅墨色浓郁,气势磅礴,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艺术震撼力,而且蕴含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内涵与鲜明的时代特征,必将为帮助日本民众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欣赏作出积极的贡献。(中国文化人物)
分享到:
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