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画家卢伟,现任桂林漓江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创作院研究员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青年画家卢伟作品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青年画家卢伟作品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青年画家卢伟作品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青年画家卢伟作品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青年画家卢伟作品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青年画家卢伟作品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青年画家卢伟作品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在中国绘画中,色彩美是早期花鸟画的重要特征。然而,花鸟画发展至元代,却出现“不施彩而纯以墨色者”的重大转变。这种充分运用水墨来表现的花鸟画,简称“墨花墨禽”。
青年画家卢伟正是在对中国花鸟画历史的回望和梳理中,看到了“墨花墨禽”这段古人留下的空白,也看到了这一传统延续的发展前景。中国花鸟画发展至唐、五代时期,“墨花墨禽”的形式画法已初露端倪,至两宋时期,花鸟画由灿烂到平淡,“墨花墨禽”画法形式初成样貌。及至元代,王渊、边鲁两画家将“黄家富贵、徐熙野逸”这两种异路画法合而为一,形成了“墨花墨禽”的典型样式,并在元代形成一时风气。明清以后,“墨花墨禽”并没有得到很好发展,为时不长,这种技法近代几乎失传。元代“墨花墨禽”在中国花鸟画史上虽是昙花一现的辉煌,却丰富了花鸟画用笔和运墨的表现方法,完成了花鸟画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这种形式的表现更契合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为花鸟画由工致到挥写的发展做了最好的铺垫。
卢伟看中了元代开启的“墨花墨禽”之门,把文人水墨画的写意精神融进周密不苟的工笔画法之中,这是一条前人没走完的艺术之路,也是历史文人尚未思考的空间,让水墨走进工笔,让工笔拓宽意境,努力创造中国花鸟画的一种新语体、新语境,这就是摆在卢伟面前的课题。
卢伟出生于广西合浦,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艺术系中国画专业。现任桂林漓江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创作院研究员。现居北京,从事中国画研究及创作。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多年来,卢伟一直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在“墨花墨禽”这条道路上不断地探寻、尝试,并获得成功。近年来,卢伟以一系列墨花墨鸟作品,在国内中国画大展中频频获奖,引起了美术界同仁和有识之士的赞赏。
卢伟的水墨花鸟画脱尽脂粉,不失状物精妙的形体,以墨带色,流露出清真逼人的情韵。隽雅而放逸、质朴而幽秘,这是卢伟对自然世界总体把握的独特方式,他的花鸟画由此获得一种现代的属性。
在卢伟的绘画中,我们虽然可以看到宋元院体花鸟画“无声史诗”的特征,但他的绘画文脉并不仅仅限于两宋院体的绘画。在他的画中,我们还能看到明清工笔花鸟画家的影响,如陈洪绶、汪肇、张路、陈淳、周之冕、恽寿平、蒋延锡、邹一桂等人的画风,在他的花鸟画中都成为一种内在的形式语言支撑,使他的绘画具有了丰厚的文化内涵。无疑,正是在丰富的传统文化土壤中,卢伟才画出了他那令人赞叹的画面形态。
卢伟虽然吸收了丰厚的传统文脉,但他并没有落入古人的窠臼,更没有亦步亦趋,摹仿古人的一笔一墨,他把它进行了纵向的提升。他的花鸟画走出了传统的笔墨程式,突破了原有的笔法、笔墨的规范,既不是倪云林“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文人画笔调,也不是徐文长笔走龙蛇,放纵不羁的大写意画风;既不是宋代院体画勾勒填彩的严谨细致的描绘,也不是恽南田没骨花鸟落墨为格、点厾成形的用笔,而是在工笔与写意之间融会了勾勒、点厾、分染、皴擦、没骨、丝毛、泼墨、积墨、撞墨、冲水,用胶乃至表现肌理等多种水墨技法交会而成的花鸟画新语体。同时,他的花鸟画还冲破了旧有的范围,拓宽了取材的视野,不再是前人描绘过的名花珍禽,也不再是传统的折枝花卉的小情小趣,卢伟的视域从庭院室内走向山野,走向那朝气蓬勃的花丛草泽,放眼于宇宙八荒,拉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开拓了花鸟内涵与外貌的新天地。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中国从不缺乏生动的故事,关键是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也从不缺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是有创作史诗的雄心。相信青年画家卢伟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一定能担负时代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创作出更多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筑就起民族复兴伟大时代的文艺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