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与北京市总工会联合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太庙艺术馆承办,北京市职工技术协会协办的“文明的回响·第二部:中华匠作”在北京太庙艺术馆开幕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等参观展览的领导及艺术家对朱炳仁的作品《宋画迷宫》给予高度评价,赞其“匠心独运”弘扬“工匠精神”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与朱炳仁及其子杭州市政协委员、非遗传承人朱军岷,北京798朱炳仁艺术博物馆馆长董竹等艺术家嘉宾在朱炳仁作品《宋画迷宫》前深入交流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朱炳仁创作的当代装置艺术作品《宋画迷宫》占地40平方米,以历史上数量最多的铜画群,计五十八幅铜画组合成一“迷宫”形态的装置艺术。山峰巍峨、云涌雾漫、群林苍茫、溪水潺潺……向观众展示了铜在自由流畅中形成的不可复制的山水表现,苍茫幽静中颠覆了大家的传统印象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表示祝贺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独创熔铜艺术,开创了“熔现实主义”新流派,打破了世界已有的艺术流派界限,综合诗、书、画、印才艺,独具风采,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文明的回响·第二部:中华匠作”展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各种工艺品种,涵盖金属工艺、石雕、玉雕、纺织、印染、造纸、陶瓷、木器、竹器、漆艺、剪纸、泥塑、皮影等多领域,既有堪称稀世之宝的古代器物,也有当代艺术家妙用传统工艺的最新成果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央美院和太庙艺术馆,响应文明之声,盘点中华匠作,“文明的回响·第二部:中华匠作”既现稀世古器之美,亦汇当世艺术家妙用匠造传统之作,古今辉映,济济一堂,见证了推陈出新、传统不断,文脉悠长、国运其昌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1月22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与北京市总工会联合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太庙艺术馆承办,北京市职工技术协会协办的“文明的回响·第二部:中华匠作”在北京太庙艺术馆开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创作的当代装置艺术作品《宋画迷宫》首次展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北京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韩世春,北京市金融工会主席史利国,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主任李鹏,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党委书记陈惠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吕品昌等领导及艺术家嘉宾出席开幕式。中央美术学院协同创新办公室主任岳洁琼主持开幕式。
作为联接古今、跨界综合的视觉艺术大展,“文明的回响”致力于以系列展览的方式,探讨传统文化资源与现当代艺术创造的关系。“文明的回响·第二部:中华匠作”展分为“格物致知”、“器宇不凡”、“技进乎道”和“匠心独运”等四个版块,展出83位艺术家,约200件/组作品,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各种工艺品种,涵盖金属工艺、石雕、玉雕、纺织、印染、造纸、陶瓷、木器、竹器、漆艺、剪纸、泥塑、皮影等多领域,既有堪称稀世之宝的古代器物,也有当代艺术家妙用传统工艺的最新成果。参展艺术家中,既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有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当代艺术家。既有工作在产业第一线的匠人名师及职工创新工作室,也有学院中洞悉古今的研究和创作者。展览以丰富的展陈内容,形态的时空交汇,在新春之际呈现给观众一场视觉的盛宴,让观众从多种角度感受工艺之美、匠人之美、劳动之美。
范迪安在致辞中表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和彰显的工匠精神,为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匠人营国”到“匠心造物”,“匠”的意涵既是文化理想与审美追求的载体,也是精湛技艺与制造标准的体现。天工造化、物华天宝,“意匠”、“哲匠”、“巨匠”等都是对工匠精神的美誉。本次展览立足于传统工艺的现代转换与创新,形成传统与当代的并置与交融。太庙建筑本身就是中华匠作的典范,在此古今辉映,有利于让广大观众体会“中华匠作”的博大精深。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央美院与北京市总工会联手,在太庙呈现“中华匠作”这样一个传承和创造的展览,以此奉献给人民群众,同时也是向中国传统文化致敬,“让我们一起倾听文明的回响,一起欣赏中华匠作的古代辉煌与当代新创”。
实现中国梦,需要弘扬“工匠精神”。中国的匠造文明,是各民族的创造,也是文明交流、积极融汇借鉴外来营养的过程。工匠精神在这个时代受到热议与推崇,绝非一种简单而转瞬即逝的时尚词汇,而是真实的时代精神、现实需求和未来方向。
朱炳仁创作的当代装置艺术作品《宋画迷宫》占地40平方米,以历史上数量最多的铜画群,计五十八幅铜画组合成一“迷宫”形态的装置艺术。山峰巍峨、云涌雾漫、群林苍茫、溪水潺潺……以少有的铜水化为墨,寻山问水,向观众展示了铜在自由流畅中形成的不可复制的山水表现,苍茫幽静中颠覆了大家的传统印象。朱炳仁以自己独步天下的熔铜技法,呈现宋朝的精致遗产及美学意境。它是一种对历史的表现,单看每一幅画作,就像“宋画”一般,扑朔迷离,千姿百态。但组合起来,却是一组“迷宫”形态,浑然天成又变幻莫测,非常抽象,独具现代感,当代艺术的氛围。这组装置的尝试源于朱炳仁对传统艺术及“宋画”的兴趣和研究。“因为不管从艺术价值,还是文化寓意也好,宋画出现在世界上,是文化的高峰。”朱炳仁在敬仰的同时,也提出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个装置之所以摆成迷宫格局,也源于这个疑问。我们现代人是否继承了“宋式美学”并超越了?或者说,我们传统巅峰的美学精神是否在历史的进程中迷失了?通过这层隐喻,朱炳仁希望人们看到这个装置设计的初衷,这是一段跨越材质,跨越时空的对话,引经据典,借古喻今,反思中国文化和当代艺术的“迷局”。这种铜骨铁魄所刻画的当代艺术的表现形态,衔接了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相融的创造,透出朱炳仁作为一名艺术家责任的担忧与展望,也是这件作品的社会意义。
朱炳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故宫博物院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熔铜艺术创始人、庚彩艺术创始人、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曾任总工艺师建成了峨眉山金顶、雷峰塔、灵隐铜殿及台湾同源桥等百余铜工程,被誉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朱炳仁独创熔铜艺术,开创了“熔现实主义”新流派,打破了世界已有的艺术流派界限,综合诗、书、画、印才艺,独具风采,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北京人民大会堂、文化部、国内外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G20峰会期间,朱炳仁以传统的非遗技艺融合创新元素,精工细作了上万平方米的铜饰面,完成了主会场的铜工程和陈列在各场馆的60余件艺术品,从而引起世界关注。据悉,《宋画迷宫》合作者其子朱军岷是杭州市政协委员,也是非遗传承人,“匠二代”初露锋芒,体现了工匠精神后继有人,非常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