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 杨晓阳美术作品展研讨会”在京隆重举行
“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 杨晓阳美术作品展研讨会”于10月29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中央美院教授邵大箴、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刘曦林等美术理论家、美术家围绕“大写意”“丝绸之路”“知识分子艺术家”等关键词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美术理论家张晓凌主持学术研讨会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在研讨会上表示,杨晓阳的艺术面貌是独特的,和别人不一样,这就非常重要;而且这个面貌对艺术有共同的要求、共同的规范,从艺术规范的角度来要求,杨晓阳也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的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研讨会上表示,艺术上的交流与交往、融汇与创新是“一带一路”重要的基石,杨晓阳以一种天然的文化自觉,很早地踏上了这条文化之路,他既是文化的寻源寻根之路,也是不断走向世界与丰富的融合性的艺术资源相汇合的道路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刘曦林表示,杨晓阳的“水墨写意”作品,整体造型方整如石雕,淡墨却温润如玉,体现了他的四句话——“顽石之形,老玉之质,古陶之品,陈茶之味”,这十六个字是他对审美理想的一个非常生动的描述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表示,写意是中国艺术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也是中国艺术对世界艺术的独特贡献。杨晓阳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提倡“大写意”,是为了在当代文化全球化的语境当中展现中华民族艺术独特的文化身份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醉在研讨会上表示:杨晓阳是一个很有追求的画家,这个追求的基础、动力就是他的思想、他的思考。一个专业画家很不容易有这样一种能力和这样一种积累,但是他有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表示,杨晓阳自幼就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特别深刻的感悟,他是一个理论和创作并行的,而且都非常出色的一位艺术家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刘龙庭在研讨会上说:“形、神、道、教、无”是杨晓阳这三十年来从事艺术的总结和结晶,他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画院院长,也是非常优秀的一个大画家,他的大格局、大巨作、大气魄的精神,与“一带一路”的号召不谋而合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任道斌说,杨晓阳的作品线条富有惊世刻作之趣,造型洋溢黄土高原的憨厚之态,笔墨透露厚积薄发的直率之韵,构图颇得简洁明快的赏力之感,意境甚多,雄强豪放的浪漫之情,写出了草根阶层的吃苦耐劳与乐天之命,道出了劳动人民的热爱乡土与平凡伟大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赵力忠表示,画速写的目的,不仅可以为创作收集素材,它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艺术造型能力、敏锐认识对象的能力、迅速表现的能力和想象创造的能力,杨晓阳的表现与这四种能力不谋而合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美术》杂志主编尚辉在发言中讲到,杨晓阳的人物造型,来自于秦始皇兵马俑,来自于汉代出土的一些陶俑,这种造型非常吸引人,它带着泥土的气息,也带着汉唐的古朴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传统的魅力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北京大学教授李松说,所有的文化人都应该有一种文化的定力,杨晓阳三十年的画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比较顽固的定力,甚至他的画上面有人认为像雕塑,这种雕塑就是体现了一种定力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阮荣春表示,杨晓阳的绘画经历了写实和大写意两个阶段。顽石是他写意的符号或者称之为图式,这种以顽石大写意的表现形式是当代大写意人物画的一大创举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认为,贯通的意识在杨晓阳的绘画实践过程当中是一以贯之的,他提出的五个关键词,“形、神、道、教、无”,最后其实是一种跨越性的,也是一种跨界的,他消解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在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上面,包括中西和古今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北京画院理论部主任王志纯说:杨晓阳对于当代中国美术的贡献恰恰就在于他的全面性和全方位,他既是美术界杰出的领导,又是“大美为真”写意理论的研究者、倡导者,还是大写意艺术创作的典型的优秀的实践者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著名批评家邓平祥说:看杨晓阳的画,他对写实是一种超越,而不是抛弃,更不是轻视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清华大学教授陈池瑜表示,杨晓阳的创作成果是多方面的,在理论上的贡献继承了古代画家和现代画家的传统,特别值得敬重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牛宏宝说,在大写意精神方面,杨晓阳是将写意上溯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酵素来入手,所以说杨晓阳的艺术是与这样一种文化和精神联系在一起的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徐虹表示,杨晓阳的艺术之意,是跟原始的民间的艺术,这样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生命冲动是联系在一起的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张惠明说:杨晓阳的创作反映了一个艺术家对外来文化的一种高度关注,在他的作品里面反映出的两种文化元素,一个就是以海洋为代表的欧洲文化,一个是以黄土地为代表的文化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悦笛表示,杨晓阳的艺术体现了中国绘画美学的一个大气的表达,呈现了中国绘画的一种大写意的面貌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在学术研讨会上致辞感谢,他表示,这个展览向大家汇报,希望能够为丝绸之路工程做一份贡献,为中国国家画院的创作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20多位美术理论家、美术家围绕“大写意”“丝绸之路”“知识分子艺术家”等关键词展开深入的讨论,高效务实,成果丰硕。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美术理论家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天民主持“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 杨晓阳美术作品展研讨会”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值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两周年之际,由中国美协、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艺术交流中心、艺术信息中心等单位承办的“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 杨晓阳美术作品展”于10月29日在中国美术馆盛大开幕。开幕式后,针对杨晓阳的艺术创作,中央美院教授邵大箴、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刘曦林、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刘龙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醉、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中国美院教授任道斌、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赵力忠、《美术》杂志主编尚辉、北京大学教授李松、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阮荣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北京画院理论部主任王志纯、著名评论家邓平祥、清华大学教授陈池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牛宏宝、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徐虹、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张惠明、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悦笛等美术理论家、美术家围绕“大写意”“丝绸之路”“知识分子艺术家”等关键词展开了深入的讨论。研讨会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美术理论家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天民主持。
杨晓阳出生在西安,那里是汉唐古都和丝路起点。在他的感情深处,流淌着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他多年的写生考察,始终不离丝绸之路的主线;他开阔的视野,更关注着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互鉴。30年前,他骑自行车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到达新疆,大量考察、写生、记录,感受丝路沿途的今昔,创作了大量表现丝路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作品。此后多年,丝绸之路中国境内和沿途直到罗马,其间的多国都留下了他的脚步。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美术理论家张晓凌表示,杨晓阳的为人、作品、艺术观皆可视作丝绸之路文化的产物。丝绸之路对其他艺术家而言,只是一段文明传奇或令人神往的题材,对他却是全部。
多年来在艺术求索的道路上,杨晓阳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论思考自成体系。从“大美术”“大写意”到“大美为真的写意精神”,从“器道并重、一人一品”到“形、神、道、教、无”的“五字箴言”和“题材模糊化、意义多元化、章法多维化、用笔书写化、造型意象化”的“五化”创作方式,其对于当代美术创作的理论构建具有着切实的现实意义。杨晓阳的艺术继承了两种传统。“一种是近代传统,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写生/速写’功夫、‘艺为人生’理想、‘求新图变’勇气的水墨写实传统,特别是素描教育练就的造型基本功,外出写生速写对鲜活生活的把握及对历史文脉的感悟;另一种古代传统,是‘写意’传统,是周秦汉唐以来体现中国文化精神、思维方法和语言方式的传统。”诚然,对杨晓阳自身而言,持续于丝绸之路题材深耕拓展的过程中,他的绘画技法也从对中国传统的继承转为中西结合,从写实转向了写意。张晓凌总结杨晓阳的大写意创作“超越形而下的画法与机巧,超越有极的‘形’‘神’而直抉无极的‘道’‘教’‘无’之境,其精神旨趣乃在于‘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践履‘艺道合一’‘天人合一’的天道玄义。……其意趣之幽深,境界之玄远,心融神会,忘情罕逮,直如一真孤露,棣通太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与碧虚寥廓同其流。”
杨晓阳的为人、作品、艺术观皆可视作丝绸之路文化的产物。目前,丝绸之路已经变成了国家战略,这一展览的推出意义非凡,它体现了杨晓阳作为一位艺术家的学术追求和社会担当。为“一带一路”建设,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