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水法的花鸟画在意大利米兰受到参加安布罗修学院亚洲文化研究院第八次学术节的各国嘉宾的喜爱
当地时间10月23日,意大利米兰红衣大主教在安布罗修学院举办的庆典上授予何水法“安布罗修学院亚洲文化研究院院士”
著名花鸟画家何水法参加安布罗修学院亚洲文化研究院第八次学术节,并被授予该院亚洲文化学院院士
何水法将作品《香色鲜浓》赠予安布罗修图书馆,安布罗修图书馆副馆长、著名汉学家傅马利接受捐赠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事、著名画家何水法近日应邀远赴米兰,在文艺复兴发源地意大利参加安布罗修学院亚洲文化研究院第八次学术节、举办个人展览,并被授予“安布罗修学院亚洲文化学院院士”,同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和卡拉瓦乔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艺术交流。
当地时间10月23日,意大利米兰红衣大主教在安布罗修学院举办的庆典上授予何水法“安布罗修学院亚洲文化研究院院士”。
何水法与意大利这个文艺复兴的摇篮早就结下了缘分。2013年,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就为他成立了“何水法艺术中心”并举办了个人展览。而这次结缘,起因在于何水法笔下的一个苹果。几年前,意大利安布罗修图书馆副馆长傅马利到浙江大学演讲,提到了当时尚未谋面的何水法:“我见过何水法先生画过的一幅苹果,那幅画让我想起了卡拉瓦乔的《水果篮》。”
安布罗修图书馆是米兰最古老的图书馆,建于1602年,包括安布罗修图书馆、美术馆和学院三个机构。在庞大的手稿和原版书籍收藏之外,这座图书馆最著名的收藏是达·芬奇的《大西洋古抄本》,以及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如波提切利的《华盖圣母》、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以及卡拉瓦乔的《水果篮》等等。
而傅马利提到的何水法的苹果,是何水法2010年创作的《太平图》,画中的苹果水气氤氲,娇艳欲滴。就是这个苹果,让傅马利产生了邀请何水法在安布罗修学院亚洲文化研究院学术节上发表讲演的想法。
“在何水法先生的作品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中国画艺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傅马利说,“他的作品有传统中国画的精髓,也有当代艺术的面貌。这正是我邀请何先生参加学术研讨的原因。我们亚洲文化研究院举办的学术节已经持续了8年,今年的主题是亚洲文化和‘东方文艺复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开始了解亚洲的艺术,我们认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正是引导这场新时代文艺复兴的驱动力量。”
何水法的演讲内容是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而且将重点放在了宋代,也就是西方文艺复兴起源的时期。他说:“中国文人画发展初期恰逢西方文艺复兴兴起,当时中国的宫廷花鸟画在写实方面已经登峰造极,如果不是文人极力倡导‘写神’,将中国画引向追寻精神性的方向去,中国的画家或许也会发现以透视和光影为主要特征的绘画方法,从而与西方的文艺复兴会师。”
会后,意大利米兰红衣大主教在安布罗修学院举办的庆典上任命何水法为安布罗修学院亚洲文化研究院院士。
当地时间10月26日晚,“艺术无疆——米兰2015 世博会何水法花鸟画展”在意大利米兰中国文化中心举行。此次展览由意大利华人报、米兰华夏集团和杭州抱华楼国画研究院联合主办。
今年米兰世博会的主题是“粮食”,而何水法的展览作品,从视觉到精神,都是“粮食”。展览展出的作品有传统画家常画的白菜、萝卜和寿桃,也有传统画家不常画的火龙果、西瓜和甜椒。无论笔墨还是题材,都是既有传统又有创新。“这次我为世博会专门创作了一批蔬果粮食,其实,艺术本身就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中国画和书法艺术来到米兰,就是带给全世界中国式的艺术盛宴。”何水法说。
这些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得到米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意大利安布罗修图书馆副馆长傅马利在为此次展览撰写的序言中说:“何水法先生的花鸟画,有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神,有当代西方人所易于理解的构成和色彩,更有他的自我表达。可以说,他为我们构建出了一个独立、完整而又别具一格的精神世界。”
开幕当天,中国外交部驻米兰总领事馆副总领事黄永跃为何水法颁发了“2015米兰世博会艺术传播特别贡献奖”。
在安布罗修图书馆看过了卡拉瓦乔的原作后,何水法将自己展出的一幅绘有香蕉和苹果的作品《香色鲜浓》,捐赠给了安布罗修图书馆。这幅作品是展览前不久,何水法在为学生示范时,对着实物一笔笔写生而来的。六只香蕉处于不同的成熟期,颜色、形状各有不同,苹果红绿相间,让人感觉仿佛就是自家桌上摆着的那一盘水果。
接受捐赠的安布罗修图书馆副馆长傅马利告诉何水法,安布罗修图书馆还收藏了不少经典水果静物油画作品,希望何水法创作更多的蔬果花鸟画,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来一场东西方艺术之间,穿越时空的对话。
作为中国当代画坛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何水法近几年来先后应邀在世界各地举办展览,此次又被授予“安布罗修学院亚洲文化研究院院士”。所有这些,恰好印证了他一贯的艺术主张——艺术无疆。艺术没有疆界,以笔墨为媒,让中国画艺术被西方文化认识和接受,是何水法一直以来的追求。此次米兰之行,何水法以笔墨为媒,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中西艺术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