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书写中国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应当看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运用文艺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魅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战略选择。文化走出去对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消除偏见和误解十分重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是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必然要求。中华文化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也是同其他文化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中华文化既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是全世界共有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坚定不移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积极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与交流,进一步丰富人类文明色彩,让世界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国外民众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感知当代中国发展活力,理解我们的制度理念和价值观念,应当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当前,中华民族正大踏步行进在锐意进取的征程中,“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我们进取奋斗的方向。对外宣传阐释中国梦,要向国外民众宣传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追求幸福的梦、奉献世界的梦,讲清楚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战争,是和谐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讲清楚随着中国不断发展,中国已经并将继续尽己所能,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要注重把中国梦同各国各地区人民实现自己的梦想联系起来,在促进互利共赢中引导国际社会客观认识中国梦,觉得中国梦有实现基础、有中国特色,觉得实现中国梦是世界各国的机遇。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深刻把握文艺工作的使命担当,敏锐体察时代发展脉动,准确把握文艺发展方向,自觉肩负起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崇高使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大力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为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了积极贡献。
建构当代中国文化精神,推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千百年来,正因为文艺自觉承担了这样的光荣使命,才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文艺工作者才获得了人民大众的爱戴和尊崇。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这是文艺的天然使命。放眼世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其根脉都深植在它的民族精神之中,并以这种民族精神建立起它的独特性,在世界多元文化中抢占一席之地。丧失了精神独特性,一个国家的文化就失去魂魄,无以立足。对中国文艺而言,坚守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长期从事中国美术研究、当代艺术批评与展览策划、艺术博物馆学研究。曾担任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中法文化年、中意文化年、上海双年展等重大展览项目的策展工作。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他认为,中国古代美术就有“以形写神”、以“神似”为上品的标准,在今天,这个“神”不仅指形象塑造的神韵,更应该是作品整体反映出的精神。回想新中国美术的发展,许多老一辈艺术家通过扎根生活,建立自己的生活基地,从而深入到人民中间,从中体悟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风格,使作品中的中国精神具体可感。今天,我们要更多地接续这种优长。艺术、人民、中国精神,本是三位一体,如若能够将三者构建在一个更有时代性的认识高度上,搞好艺术创作、艺术研究、艺术工作的组织及推广,也就有了主心骨。
中国美术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国近现代艺术家作品为重点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1963年6月,毛泽东主席题写“中国美术馆”馆额,明确了中国美术馆的国家美术馆地位及办馆性质。五十多年来,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级美术殿堂,发挥着艺术引导、艺术传播的重要作用。2005年12月,范迪安从中央美院副院长任上调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并一干就是九年。作为中国美术馆这一最高艺术殿堂的掌门人,由于长期从事史论理论研究,他更多地从历史角度思考美术馆的建设,比照国际知名艺术博物馆来看中国美术馆的建设目标。他认为,作为国家美术馆,应该像世界著名的现代形态美术馆一样,建立起丰满、清晰的本土的现代美术序列。
范迪安上任伊始,就召集同事讨论美术馆未来的走向。他提出要办一个“大众喜欢的美术馆”。“如果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是推动美术界的创作,那现在的重点则是为公众做好审美普及,观众量是考核一个美术馆的重要指标。”范迪安这样说。为此,他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上下足了工夫。一个展览策划得好不好决定着展览的社会效益,特别是文化上的品质。在展览策划中如何做到引导创作、推动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都是策展的应有之义、应尽职责。从八十年代起即策划了诸多重量级展览的范迪安说,策展人本身就是美术馆的产物,美术馆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平台,美术展览最需要策展人机制,以体现策展人的学术作用,因此要高度重视策展人在美术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此,中国美术馆加强自主策划力度,策划了多种主题性大展、艺术家捐赠展、馆藏作品专题展,中国美术馆年均展览超过100场;也有了春节贺岁大展、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等品牌。与此同时,公共教育活动的形式日益多样,周末学术讲座,坚持举办美术馆学术讲座,让公众了解美术发展的特征;儿童美术活动亦常年不断。不管是展览的策划组织,还是美术馆公共职能的推广,范迪安的目标是让中国当代艺术正面出场,争取其在中国主流艺术中的地位,并与西方主流对接。
范迪安秉承“学术立馆”的理念,除了最直观的展览以外,也给美术馆带来更多深层次的变化。范迪安认为,对馆藏要投入研究,才会形成有新意的展览,讲出好的故事。中国美术馆在展览中比较好地体现了学术的主旨,也投入了学术研究的力量,尤其是一些重大的、大主题的展览,不仅有馆内人员的研究,也邀请了美术界专家参与策划。
2006年,范迪安发起成立了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并担任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会有包括全国各地的公立美术馆和部分民营美术馆团体会员70多个,开展了“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使大量藏品得以与公众见面。他曾说,“相比艰苦创业起家的民营美术馆,公立美术馆拥有较好的条件,因此,公立美术馆应该在专业化、标准化上多下功夫”。
此外,在国际和海外文化艺术交流方面,范迪安引进了多个来自世界著名艺术博物馆的展览,如2008年与德累斯顿美术馆合作的“灵动的风景:穿越德意志艺术时空”以及“格哈德·里希特艺术展”。同时,美术馆也策划并推出了反映中国当代美术成果的展览“走出去”。通过这些展览交流,拓展了中国美术馆的国际关系,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凝聚中国力量,助力中国梦想
文艺工作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文艺创作的鲜明主题。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活动,生动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着力书写人们寻梦的理想和追梦的奋斗,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不断丰富拓展中国梦的表现内容,既讲好国家民族宏大故事,又讲好百姓身边日常故事,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叙事体现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理想和梦想,这样一个民族才能在心理上尤其是文化心理上有自己的方向。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向往,也是我们民族共同的话语。”范迪安说,“对于文化艺术界来说,梦想更是艺术激情和创造的应有之义,梦想在文艺创作中会成为一种创造的源泉,因此,中国梦应更多地唤起文艺界人士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
2014年9月,范迪安调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这是他在中国美术馆担任馆长近9年后,从“最高艺术殿堂”到“最高美术学府”的转身。范迪安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在美术教育领域也有着丰富的经验。他曾在《美术学院—跨世纪的思考》一文中提出,“要在实践中探索一条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美术与美术教育的道路”。
阔别九年,再次回到中央美术学院任职,范迪安深感任重道远,他说:“中央美术学院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和深厚学术传统的学府,几代人薪火相传,美术名家和名师在创作、教学和研究上为中国美术发展做出了贡献,我的就任只是事业的延续,当竭尽全力做好工作。”
2015年7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接力—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写生创作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选择“接力”作为主题,旨在体现在面对优秀传统时,当代美术在思想和学术方面的接力。
范迪安说,在反映社会现实、表现时代生活和民族精神的主题创作上,中央美术学院有着深厚的学术传统。在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外来侵略的烽火岁月里,中央美院的前辈艺术家关切国家兴亡,以艺术为武器投身抗战的洪流,用大量的作品记录了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光辉业绩,描绘了抗日战争的伟大画卷。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艺术家以抗战为主题,继续书写着歌颂革命历史、表现民族精神的丹青史诗,为20世纪中国美术历史增添了沉甸甸的艺术经典。这份传统对于今天的师生是无形的精神感召,必将激发实现中国梦的文艺力量,为同心共筑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