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家新闻网(黄宁宁 刘洋)1月5日,中科院海洋所“科学一号”海洋科学考察船圆满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次西太平洋海洋科学共享航次考察任务,顺利返回青岛奥帆基地码头。
海洋所孙松所长、王启尧书记,侯一筠、代亮、李铁刚副所长,胡敦欣院士等领导和科研人员到码头迎接。
“科学一号”自2010年11月15日从青岛起航,历时52天,航程8300多海里,来自国内10个科研机构和高校的48名科研人员参加了考察,搭载了11项国家基金、973、863项目。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指派,中科院海洋所所长助理王凡研究员担任该航次首席科学家。
“科学一号”西太平洋海洋科学共享航次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批共享航次中唯一一个大洋航次,考察范围包括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区(北赤道流(NEC)分叉区、黑潮源地(KC)、棉兰老流(MC))、印度尼西亚贯通流(ITF)入口和吕宋海峡区,以及从陆架、大洋非暖池区到西太暖池区。
科考人员在西至苏拉威西海、东至135度E、南达1度N的辽阔海域,按计划开展了9条综合观测断面、131个站次的海洋水文、气象、生物、化学、地质调查采样工作。成功布放2套深海锚碇潜标,投放8个Argo浮标、30个卫星跟踪漂流浮标,开展了2个大体积现场培养试验,完成温盐深剖面观测和常规采水站位91个、大容量采水站位5个、深层流速剖面观测站位25个、垂直分层浮游生物拖网站位7个、表层沉积物取样站位3个,采集了营养盐样品3240个、微生物样品1080个、垂直分层浮游生物拖网样品35个、表层悬浮物样品72个、深层大体积悬浮物样品3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3个,走航式海流和气象连续观测超过1200小时,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科研基础数据和样品。
本航次还对我国自行研制的多种海洋观测仪器及集成软件系统进行了海试,包括卫星跟踪漂流浮标、温盐深剖面仪、相控阵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声相关流速剖面仪、湍流剖面仪及船载海洋环境观测集成系统等,获得了令人满意的试验效果。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2006年发起并连续5年成功组织中国近海海洋科学考察开放共享航次后,申报承担了该项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旨在充分发挥科学基金效能,利用有限的出海经费,统一组织大批基金项目和其他国家项目开展调查,以便有效提高海洋科学调查设施的使用效率,倡导我国海洋领域重大科技设施和基础数据的共享共用,推动海洋科学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和原创性成果的涌现。该航次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在西太平洋综合性、大规模海洋科学调查研究工作迈出了新的、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