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之窗 >

郝平:推动教科文国际合作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2015-08-08 11:37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语音阅读



3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夫人彭丽媛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主席郝平亲切交流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3月26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主席郝平等领导来到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参观在这里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的“感知中国:中国当代油画展”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主席郝平同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外国领导就共同关心的教育、科技和文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交流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经济的发展繁荣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但教育、科学、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事关国家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就世界来说,加强各国之间科教文事业的交流和互鉴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石。它不仅有利于促进不同国家相互理解和信任,也为各国的友好合作奠定思想、文化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各国政府间讨论关于教育、科学和文化问题的国际组织。它是以促进教育、科学及文化方面的国际合作以及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它在促进人类和谐相处,实现世界共同繁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国文化人物(主编 王保胜)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委郝平于2013年11月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这是中国代表首次当选大会主席。郝平的当选将促进中国对国际教科文发展的了解,从而有利于中国学习国外教育发展的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相互借鉴,使我国有更多的更广泛的机会对世界各国教科文发展有更全面的了解。郝平的当选为中国教科文发展经验和发展理念的国际传播提供良好的契机。中国近几十年无论是经济还是教育的发展都很迅速,中国教科文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发展理念的国际传播将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
       法国巴黎时间2013年11月5日15时30分(北京时间5日22时30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在巴黎总部举行,来自195个会员的4位国家元首、200多位部长、3000多名代表济济一堂。在全体代表一致推举下,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委郝平作为大会唯一候选人正式,任期两年。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68年来,中国代表首次当选大会主席。
       “今天,站在这个庄严的讲台上,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郝平在当选后的演讲中说,“这是对我本人莫大的信任,也是对我的祖国——中国的信任。我将牢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为履行大会主席职责竭尽全力,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10月2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92届执行局会议上,全体执行局委员一致表示拥护执委会提名,郝平被推选为该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的唯一候选人。“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本组织应当更加深刻地认识并且更加积极地发挥教育、科技、文化对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郝平说。
       作为首名当选大会主席的中国人,郝平说,中国代表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主席,这在30年前是不可能的。甚至20年前、10年前,也都是不太可能的。而这次,是总干事、执行局、全体会员一致推举,这在该组织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当选之后,我感到责任重大。大会主席是教科文组织最有权力的位置之一,在这个位子上,公平公正处理各方面关系很重要。”至于自己能够当选的原因,郝平说:“我能当选,背后是国家强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提高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临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一直密切配合并给予积极支持,是表现最积极、最好的国家之一。中国承担了很多责任和义务,尽力弥合分歧。比如,中国协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非洲国家开展扫盲教育。”
       当被问到当选之后如何履新时,郝平信心十足地说:“我希望积极倡导“和”的理念。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是“和”,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思想,强调对不同思想的包容,认为和谐共处可以创造新事物。因此,所有会员的团结与合作可以有力地推动本组织实现改革目标。作为大会主席,我希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先应大力提倡“教育第一”,推动教育公平。帮助各国社会弱势群体、妇女与儿童、边缘群体以及土著人民都能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重点支持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事业。其次,积极推动科技与创新互动,使之纳入每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坚决反对把科学技术问题政治化,积极倡导和支持跨国的科学技术合作,用科学技术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纽带和力量,我们既要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又要加强文化的交流互鉴,促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

当选有利于中国传播教育公平理念
       在教育部和郝平共事的同事们认为,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郝平给人留下的印象总是睿智、坦诚、优雅和谦逊。从北大外事处处长到主管外事工作的副校长再到北外校长、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既是外事工作的行家里手,又有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俗话说“外交无小事”,郝平在教育部的时候,一方面对工作举重若轻,善于安排谋划且心中有大局,另一方面做事非常扎实细致,特别体现在外事工作的各个环节。同事们表示,相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给他更广阔的平台,让他发挥多年来在教育方面的丰富积淀,我们也期待一个走向国际的中国官员会促进国际教育的交流和合作。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孔珍表示,中国政府一直强调教育公平,副部长郝平当选为大会主席,将有利于中国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播教育公平理念,在帮助各国弱势群体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上做出更大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上有着广泛影响,而和平共处一直是中国国际交往的一项重要原则,中国将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科技和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强有力的推动世界和平的作用。
 
文化应纳入2015年后发展议程
       2014年5月5日,第68届联合国大会就“2015年后发展议程中的文化和可持续发展”举行主题辩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会上发言时说,在面临人口增长、自然灾害、地区冲突、气候变化、污染等当今众多挑战时,人们急需找到新的途径,强调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令人欣慰的是,国际社会在寻找过程中已经开始意识到文化作为价值体系、能量和创造性的源泉在构建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
       郝平回顾了去年5月在中国杭州召开的“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际会议。会议发布的《杭州宣言》提出了多项将文化置于可持续发展核心地位的具体做法,如请各国政府将文化纳入所有发展政策和计划中;推动文化发展和相互理解,促进和平与和解;确保所有人获得文化权利,从而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推动文化对减贫的作用;将文化与促进环境可持续性、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的新型合作模式等关联起来等。他表示,这些做法对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开启了未来发展之路。
       郝平说,我们生活的时代,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全球各地紧密相连。今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郝平说,教育策略与当地文化和需求结合最为紧密,多样性的文化活动如果结合在教育策略中,能够在构建信心、促进不同族群达成相互理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他强调,要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就应被全面纳入发展议程。现在就应将文化纳入2015年后全球发展议程中。

季羡林曾题赠句寄予厚望
       郝平1978年进入北大历史系学习,1982年在北大校办工作,与受人敬仰的季羡林先生有着近30年的交往。在20世纪90年代留学美国夏威夷大学期间,郝平曾经看到一本1948年出版的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五十周年的纪念册。该书由时任北大校长的胡适先生撰写前言。看过此书后,郝平对研究北京大学创办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5年底,他回到北大,适逢北大“百年校庆”筹备工作正式启动,更激发了他的研究热情。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研究和写作,他在1997年年底完成了《从京师同文馆到京师大学堂》的书稿,希望北大出版社出版。当时编辑对书稿拿不准,希望请一位专家提出推荐意见。为推敲学问,郝平去请教季老。季老对待学术问题向来非常严肃,当时说:“你放在这里吧。” 过了三天,季老秘书打来电话:“郝平,你可把季老弄苦了,他老人家三天都没出门了,一直都在看你那本书稿。”除了给书写了序言之外,季羡林还给郝平的书改了名字,叫《北京大学创办史实考源》。
       2005年6月,郝平受教育部安排离开北大,到北京外国语大学担任校长。季老听说之后,专门为他题写了韩愈《进学解》中的一句话:“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季老经常和郝平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方面,北大的学术研究做得出色,北外对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做得扎实。季老告诉郝平,希望对外语人才的培养,能够综合北大和北外的长处,既能打下“听说读写译演”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又有着较好的学术研究功底。
       如今,54岁的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成为新一届大会主席,这是中国人首次担任这个拥有67年历史,以教育、科学和文化促进各国合作的联合国专门机构的大会主席。郝平表示,中国自古就有大同世界的梦想,希望在担任主席期间与教科文组织各位同事共同为消除贫困,促进文明间对话和推进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努力。
 
新闻链接:
       郝平,1959年9月出生于山东青岛,1982年6月入党,1982年8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教授。现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

履历
       1978年9月——1982年7月 北京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1982年8月——1986年8月 北京大学政策研究室、校长办公室工作;
       1986.09——1991.05,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
       1991.05——1992.07,美国东西方中心访问学者;
       1992.08——1995.12,美国夏威夷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1995.12——1996.04,北京大学外事处常务副处长;
       1996.06——2001.06,北京大学外事处(国际合作部)处长(部长)、校长助理(1997.04)、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1998.09)、党委常委(1999.02)(其间:1995.09—1999.07在职攻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专业博士,1999.09—2001.11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访问学者,2000.02—2000.04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访问学者);
       2001.06——2005.06,北京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其间:2004.03—2005.01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
       2005.06——2009.04,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党委常委;
       2009.04——2010.03,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2010.3——2010.05,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
       2010.05——,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
       2011.09——,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兼职)。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2013年10月2日——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92届执行局会议上,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郝平被一致推选为该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的唯一候选人。这是该组织历史上中国执行局委员首次获得大会主席候选人资格。
       主要研究成果有:《北京大学创办史实考源》、《孙中山革命与美国》、《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等。

 
责任编辑:张彦、刘升

分享到:
世界之窗